七彩云南的汗青性超过
临沧市双江县是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该县勐勐镇千蚌村忙品村民小组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刺绣能人制作拉祜族服饰,让民族服饰走出拉祜、走向市场。图为千蚌村忙品村民小组的拉祜族妇女在缝制民族服饰。 云南日报社供图 徐雁/摄
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的乡亲们来信了!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乡党委书记余金成激动地念完总书记的信,他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独龙族同胞忘情地欢呼起来。歌声,笑语,汇同身后奔腾的独龙江的波涛声,在壮丽的山谷久久回响。
总书记的回信,是党的领袖对云南各族人民最深情的牵挂,是“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最可贵的见证。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和政府关心下,云南边疆各民族彻底摆脱了压在身上的重重大山,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包括独龙族在内的9个民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迈入新社会,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在七彩云南实现了民族发展的伟大跨越。
70年风雨兼程,70年改天换地。进入新时代,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包括独龙族在内的云南各民族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同全国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
世人只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谁又知道,“滇道”难上加难。民族英雄林则徐晚年出任云贵总督,启程前与相伴40年的妻子凄然相约:“汝死我收,我死汝收”。一语成谶,他的妻子历尽艰辛入滇后仅4个月就不幸病逝。历代史料中记录的云南,封闭、蛮荒、瘴疠、穷困……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云南绝大多数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封闭落后、与世隔绝、音讯不通,刀耕火种与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贫困梦魇如影相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云南致力解决温饱问题,全省推行开发式扶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打响脱贫攻坚战,尤其是2016—2018年累计实现374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到目前的5.39%,包括独龙族在内的25个民族全面告别贫困,云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龙族整个民族彻底摆脱贫困令人震撼,云南的脱贫成就令人欣喜。但是,对云南来说,脱贫攻坚的任务还面临艰巨挑战,最困难的,仍然是深藏大山深处、历史皱褶里的“死角”,这样的“死角”是脱贫攻坚战场最顽固的“堡垒”。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等问题于一体的云南,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有25个边境县、47个革命老区县、8个人口较少民族、16个沿边跨境民族、9个“直过民族”,其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国罕有。
2015年新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求云南“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誓要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
云南全面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胆创新扶贫方式: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领导格局,创新“三位一体”大扶贫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凝聚“不抓脱贫攻坚就是失职,抓不好脱贫攻坚就是渎职”的共识,始终聚焦深度贫困问题,聚焦最困难的地区,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等五大行动计划,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等十大攻坚战。扶贫资金投入前所未有,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多亿元,年均增长23%。干部帮扶群众前所未有,全省派出2.2万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0.9万名干部驻村,60多万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目标十分明确,到2020年云南要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云南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置身云南正在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创造历史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独龙族的跨越,从春天开始。
千百年来,独龙族居住在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滇藏交界处,自然条件恶劣,狩猎捕鱼、刀耕火种,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
上一篇:七彩云南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