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紀實
黨的十九大以來,普洱市委、市政府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著力點,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根本動力,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如今,一軸富美鄉村的和諧畫卷正在普洱這片沃野上徐徐展開……
產業引領 打造富裕鄉村
小小一罐“百花蜜”,從佤寨走到網上,引來百萬網友“圍觀”,一次直播活動銷售產品3.9萬件,銷售總額達到237.4萬元。這是今年3月西盟佤族自治縣天然蜂蜜創造出的佳話。
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2018年引入雲南丁氏蜂蜜集團發展養蜂產業,如今,村裡已經養殖了2000群中華蜂。同時,安排10戶具有強烈發展意願、良好培養潛質的貧困戶到企業務工,每月領取工資2600元,每人每年可有31200元的穩定收入。近年來,西盟縣通過構建“政府+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幫助當地農戶發展“甜蜜事業”,產出的蜂蜜品質、口感獲好評,僅2018年就帶動5118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2300元。
一罐蜂蜜甜了一個村,一片茶葉香了一個村,一個牛油果富了一個村……特色產業演繹富民興村的故事,正在普洱不斷涌現。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因地制宜、選准產業,精心培育、久久為功,形成規模、發揮效益,讓農民捧起“金飯碗”,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近年來,普洱市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按照“一產抓特色、二產抓突破、三產抓升級”的思路,通過建設示范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強化政策扶持、技術下鄉、金融服務、品牌打造,不斷推進農業產業有機化、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信息化,提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普洱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重點打造茶葉、咖啡、生物藥、肉牛、水果五大產業,已初步建成生物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現代林產業基地、休閑度假養生四大產業基地,特色農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智能產業四大新型產業“4+4”產業集群。全市茶葉、咖啡、橡膠、生物藥業、林產業、蔬菜、水果、甘蔗、蠶桑、烤煙、畜牧、漁業等優勢特色產業保持穩步增長。
以推動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為抓手,普洱市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工作,著力構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標准監管體系。2019年“雲南十大名茶”評選,普洱佔4成;“雲南十大名藥”評選,普洱佔2成;“雲南十大名果”評選,普洱佔1成;2019年雲南省綠色食品“20佳創新企業”評選,普洱佔2成。思茅區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分別榮獲全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和特色縣稱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的產業支撐。
生態建設 打造宜居鄉村
沿著平整的水泥路,走進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嘉禾鄉聯合村,清一色的兩層小樓,路旁和農戶院落裡的花花草草,為村落錦上添花。
走進村民蔡曉林的家,他帶著記者一邊看一邊介紹:自來水管直接通到家裡,樓下有水沖式廁所,各家各戶的牲畜圈舍集中建蓋在村邊。村裡的房子修建得這麼漂亮,老一輩人根本不敢想。
鄉村振興,不僅要實現“產業興旺”,還要實現“生態宜居”,聯合村的美麗嬗變,就是一個生動的縮影。近年來,普洱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扎實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聚焦群眾最關心、最期盼解決的垃圾、糞污、空間治理等難題,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各鄉(鎮)都有指定的收集、運輸、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置的自然村比例達到89.16%;鄉(鎮)鎮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的鄉(鎮)佔比達95.15%,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為53.40%,生活污水得到收集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的自然村有5094個;2019年,改造提升鄉(鎮)鎮區公廁150座,完成行政村村委會所在地公廁改建256座,建制村公廁覆蓋率達100%,完成無害化衛生戶廁改建82088座,全市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淨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繁榮文化 打造文明鄉村
“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一幅畫一個故事,一面牆一個主題。走進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新安鎮白利村,除了干淨整潔的街道外,內涵豐富的文化牆也格外引人注目。這些文化牆圖文並茂,以生動活潑、富含當地民族元素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著文明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