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新民村为什么不发展茶叶产业?
提起紫阳,熟悉的人第一时间出现的就是茶叶和富硒道教。想起富硒,是由于紫阳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含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说起茶叶,那可是紫阳最有名的产业。早在唐朝,紫阳茶就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在清代,紫阳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年来,紫阳富硒茶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远销国外,也是紫阳县对外叫得响的主导产业。
可是,在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如此良好的态势下,紫阳县审计局 在帮扶瓦庙镇新民村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时,却没有让村民种植茶叶,而是选择了村民不太熟悉的大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实地采访才知道,在脱贫攻坚之前,新民村也曾有人种过茶叶,可由于该村地处高山,稍微平整些的土地都在山顶上,海拔达到了1300米以上,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其他地方已经是春风送暖春意盎然了,山上的连片土地却仍被大雪所覆盖;海拔低的地方茶叶已经上市了,山上的茶叶却没有开始发芽。什么明前茶、清明茶等能卖上好价钱的茶叶这里都赶不上趟。等山上的茶叶上市,高品质茶市场需求量已经减少,最终只能选择低价出售,效益自然就上不去。
偶然的机会,紫阳县审计局派驻新民村第一书记获得信息:和该村相邻的汉中市镇巴县的几个村子不种茶叶,他们种的却是中药材大黄,而且效益非常好。迷途之际,扶贫工作队便去取经学习,获得了该区域非常适合种植大黄的消息。况且有省级相关机构鉴定显示:此处出产的大黄所含大黄素要比其他地方高20倍。欣喜之余,他们带回了技术和种苗,着手发动群众改种大黄,增加产业效益,助推贫困户提高收入,继而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开始时,村民也很抵制,认为一对大黄不熟悉,怕种不好。二不知道大黄到底值不值钱,好不好卖?驻村第一书记就在大会小会上讲,往家家户户跑,逢人就做思想工作,动员村民把撂荒的土地开垦出来种大黄。因为此事,驻村第一书记还得了个大黄书记的外号。
自从和四川、汉中的两家药企签订销售合同后,又看到试种的大黄卖出了好价钱,村民的顾虑终于打消了。从开始时只有几十亩、上百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多亩,真正让大黄成了村上的主导产业。随行的紫阳县审计局扶贫审计全覆盖审计组主审邓豆豆介绍说,按照目前签订的十七八元每公斤的价格,三年后每亩地可以收入两三万元,除去成本,每亩地每年也可以净收入四五千元,比原来种茶叶收入高多了!
在今年的脱贫攻坚全覆盖审计中,审计组也发现了同类问题:有部分不适合种植茶叶的高山贫困村,却发展了茶叶产业。产业效益上不去,农民增收的愿望也就落了空。审计组便向所在的镇村提出了审计建议,建议他们改种适合当地土地、土壤、气候、气温等条件的农作物,发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真正做到以产业的增效助推贫困户的增收。邓豆豆还利用她的县政协委员身份,主动向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并被政府采纳。向阳镇鸡鸣村就将重点发展茶叶产业改为了重点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大建桃园、李子园,让村民看到了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带来收入增加的曙光。
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还得因时因势制宜,瓦庙镇新民村和向阳镇鸡鸣村不发展茶叶,改种大黄和水果,表面看只是种的东西变了,产生的效益高了,但其背后体现的却是审计人的市场嗅觉、经营意识和责任担当。紫阳县审计局局长李从根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