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茶文化 中国茶杯中的香港记忆

中国茶杯中的香港记忆

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作者 韩星童 王姝一杯用中式茶杯盛装的

标题: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

中国茶杯中的香港记忆

作者韩兴通,王舒

中式茶杯里的一杯咖啡,用鲜花装饰,中西合璧,也是对香港本身的一种隐喻。

做了六年咖啡师的汤米,在上环莫罗街附近开了他的第一家咖啡店halfwaycoffee,两边都是古董店和手工艺床上用品。

店铺的前后门都开着,像一条安静的老巷,装饰得很怀旧,中学的木板凳,收银员用的锑锅(旧市场老板装硬币的容器),白色的吊扇,飞机降落九龙城的老照片,都是崔子康的收藏。

“这里就像另一个空间,我在这里做一些关于记忆的事情。”90年代出生的崔子康,对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充满了想象和感情。

在所有收藏品中,崔子康最引以为豪的是店内摆放了300多个中国茶杯。他喜欢研究每个杯子不同的质地和耳柄,也想把自己的收藏分享给更多人。用中国杯子制作咖啡的灵感就来源于此。

当问到他最喜欢的茶杯时,他从一排雕刻精美的杯子中拿起了最小的景德镇米筒,上面有简单的青花图案。他用大拇指轻轻抚摸着耳柄,告诉记者,只有这个杯子的耳柄最具中国风,优雅大气。将米桐放在灯下,柔光瞬间照亮杯壁上雕刻的半透明亮孔“玲珑眼”,让杯子变得美丽通透。

王小姐是来自上海的客人。社交软件了解到这家咖啡店后,她特地赶来了。一杯咖啡下肚,她仿佛透过墙上的照片,店里的家具,手里的茶杯,看到了从前的香港。“和我原来想的熙熙攘攘却又有些不近人情的香港完全不一样。”

黄先生是咖啡店的常客,在香港长大。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奶奶用过这种茶杯,每次来都会勾起一些回忆。

为了收藏旧式茶杯,崔子康总是东奔西跑,从深水埗到油麻地,有时甚至飞到北京、上海、景德镇。他坦言,现在市面上这种有时间感的茶杯已经越来越少了,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找到一个是常事。

买杯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人交流的过程。崔子康记得有一次一个古董店的老板看到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这些旧物。他觉得这很罕见,拒绝接受他的钱。他还邀请他到店里喝茶聊天。

非常重视人文情怀的崔子康,还是会把第二家咖啡店的开店地点选在莫罗街。

崔子康是附近一家商店老板的朋友。他经常去街对面的百年老店元兴香料公司买茶叶的配料。对面快乐玩具店的辉哥有时下午放音乐给街坊们分享,店里的脸盆则出自街角生铁店的明哥之手。如果有街坊做运动,喝咖啡中途路过,也可以进店免费喝水。

崔子康也将这种社区情怀融入到咖啡店经营中,他更注重社区服务功能而非商业经营。他试图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并为香港的文化保护做出贡献。

坐在店内手写香港历史的墙壁前,崔子康回忆起学生时代,曾经在放学路上去油麻地“寻宝”。他注意到路边有邻居家的桌子在打麻雀,不远处有叮叮车经过,和现在摩天大楼之间快速移动的人群完全不同。

他迷上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决心把那些越来越模糊的影子留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他把那些电车的叮当声、九龙城上空的飞机、停在街上的人力车、邻里互助的人情味,称为“香港情怀”。

如果以后有机会,崔子康还想把咖啡店开到北京上海,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一个文化艺术空间。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现代,这就是何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11521.html

作者: 茶道入门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