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阳川村的“名人”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阳川村的“名人”
张胜荣
“阳川村坐落于庄浪县赵墩乡北面19.2公里处,是全乡最大、最偏远的一个村落,共12个社,529户2400多口人。”看望贫困户归来的平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森林圪蹴在阳川村部院子的花坛前,打开话匣子向我介绍道:“别看阳川村偏僻,但在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方面出了个‘大名人’,他就是程开新。”
又是程开新,这是我来阳川村半日第三次听到这个名字,听说他是阳川村的村支书,致富带头人。
“作为阳川村的‘名人’,程开新不仅是致富能手,而且人品好,没有私心,办事公道讲原则。”张森林说程开新除了当好村支书,还兼顾着银川的生意,两地来回奔波,难免有操心不到的地方,多亏村班子其他成员帮衬。“为了干好村上的工作,他把自己的那份工资分给其他几位村干部。”张森林说,阳川村群干之间没有矛盾,原因在于村干部不谋私利,在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走后门。程开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在贫困户和低保户评定上,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不以亲疏远近来定。
驻村干部刘瑞东在一篇《扶贫笔记》中,也谈到程开新的事迹,说程开新从小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成年的程开新敢闯敢拼,事业有成,对母亲也很孝顺。阳川村人在他的影响下,以孝为美,大都能做到敬老爱老。另外,村里谁家有难处,他会慷慨相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他会带村班子前去祝贺;谁家发生矛盾了,他会及时调节;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争着让他当总管。
别人的描述,让程开新在我心目中渐渐变得具体起来:他种着果园,开着饭馆,筹建着冷库,还是个古道热肠的大管家,更是一名好支书。后来我在电话中采访了他,原来程开新从19岁开始出外打工,24岁办砖厂,办了17年后,又在银川办预制厂。2008年当选为阳川村支书后,他一边经营着预制厂,一边带领村民栽种苹果树,发展苹果产业。由于村民对种苹果认识不够,年底他从银川回来,发现大伙儿竟把苹果树苗全拔了。但他并没有气馁,2009年与人承包了200亩地重新种苹果。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老百姓慢慢转变思想观念,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树。目前,由程开新和贫困户承办的果业合作社也成立起来了,有400多亩果园,一半开始挂果。他的冷库也即将竣工,将会解决村内一部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阳川村还有一位特殊的“名人”,他就是张森林,他是泾川人,作为扶贫第一书记被派驻到阳川村,算得上是阳川村名誉村民。他对村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几乎认识村里的每个人,说起阳川村的故事来如数家珍。他说自己在当扶贫书记的一年里,从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看,一直吃住在村上,参与指导和规划村上的各项工作。一个异乡人,甘愿扎根于这偏远乡村,忍受着离家的孤寂,有时赶不上饭点,就啃干馒头,吃泡面。他克服重重困难,只想为阳川村的发展和老百姓早日脱贫尽一份力。
去年底,张森林策划并带领摄影家们帮阳川村人拍全家福的事情,曾轰动了庄浪县乃至平凉市。一张薄薄的相片承载着诸多的涵义,拨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那根琴弦。后来,村上几位老人照相后不久相继离世,他们的子女非常感激摄影家们为亲人拍下了最后一张珍贵的照片,留给他们一个念想。
张森林说,在赵墩乡最感动他的是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许多在外务工的人,哪怕不要一分钱,也要委托邻里把他的地种上,千万不要荒着。”他说。
当然,阳川村的“名人”远不止这两位。而在我看来,阳川村的父老乡亲,都是村里的“名人”,在过去梯田建设时期,他们和全县人民一道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修梯田,造福后代。如今的阳川村人秉承前辈“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把苹果种到了庙龙沟一带的沟沟峁峁。他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奋斗着、耕耘着、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