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安化黑茶 愈久弥香

2020-06-27 22:00分类:黑茶 阅读:

 

  湖南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近年来,通过在内销市场发力,安化黑茶已逐渐成为许多都市人群的“座上宾”。2019年,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安化黑茶,千年传承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游,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地处北纬28°,境内万山重叠,云雾缭绕,是优质茶的黄金产地。安化黑茶起源于历史长河中茶农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孕育了独特的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据史料记载,安化产茶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渠江薄片”和“湖南紫笋”茶。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再次记载了“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和潭州铁色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可能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

  宋神宗熙宁五年,安化因茶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隶属潭州。“当北宋启疆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唯茶甲诸州县”。

  明洪武二十四年安化芽茶成为朝廷贡茶;明万历二十三年,安化黑茶以其独特品质取代川茶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成为运销西北实施“茶马互市”的官茶,以“陕引”和“甘引”的引包形式运销西北。164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引包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从此,陕、晋、甘、赣、鄂、粤、湘等地茶商,每年齐聚资江沿岸设行收购、加工、运输、销售茶叶数百万斤,资江两岸逐步形成了马辔市、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苞芷园等多处古茶市。

  清代以来,晋、陕、甘等地茶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这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晋、陕、甘等地茶商相继来安化兴办茶庄、茶号、茶行,一时商贾云集,最盛时,资江沿岸的小淹、江南、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集镇中茶行、茶号多达417家,晋商茶号达97家,呈现出“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盛魁、大玉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等一代茶商巨贾,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极大地促进了安化经济社会发展。

  安化黑茶历经千年沧桑,从历史中走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那些留下来的茶作坊、钱庄、客栈、会馆、码头见证了盛极一时茶叶市场的繁荣景象;古茶亭、风雨桥、排帮、古道、踩茶号子等记录了先民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忙碌身影;禁碑、罚碑、茶碑等是先辈们惩恶扬善、宣张正义的传承印记;流传的古老工艺更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完善生产系统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社会稳定、人民精神富足的原动力。

  神秘黑茶,健康共享

  在长期的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一套能够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同时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加工工艺。安化黑茶为后发酵茶,以安化云台大叶种、槠叶齐等优良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加工成黑毛茶,再经精制加工而成安化黑茶成品。近年来,安化黑茶在众多茶类方阵中独树一帜,异军突起。

  安化黑茶之所以能凸显于世界名茶之林,与其独特的调理功效密不可分。安化黑茶自古以来就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享有盛名,是茶马古道最大宗的消费品。西北牧民长期以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高热食物为主食,通常,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各种“富贵病”的发生,但边疆牧民却很少得这种疾病。后经考证发现,边疆牧民常年饮用安化黑茶,有效地抑制人体肥胖和提高免疫力。安化黑茶对于常年食用青稞、牛羊肉的边区牧民而言,具有消食化腻、解青稞之热等特殊功效,因而成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旦暮不可暂缺”的生命之饮,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记载:“安化茶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湿,味苦微甘,下膈气, 消滞,去寒。”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安化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

下一篇:为在本中心上线的产品进行客观鉴定评估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