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一片小茶叶铺就扶贫路
编者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0,注定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刻,湖南各地正奋力冲刺,坚决打赢歼灭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巩固脱贫成果进行有效探索,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决战决胜之年,人民网湖南频道推出“小康路上话脱贫”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脱贫路上的感人画面,展现湖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及在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进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图景。
盛夏的中午,骄阳正显露着它的威力。在30℃以上的毒日头下,人们收起工作的匆忙,在空调下躲避夏日的高温。但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茶园里,邓进忠正挥舞着锄头,清除掉顽固的杂草,为秋茶的丰收做着准备。
惦记着小儿子的辛苦,邓旭山也从空调的清凉中走出,来茶园给儿子送来一壶凉茶解渴。在茶园里滴下的汗水,浇灌出两代人数十年接力下的脱贫之“茶”。
邓旭山,安化天鹅村的贫困户,一家五口仅靠着祖上留下的两亩薄田生存。即使每天是起早贪黑,但依旧负债累累,家里仅有的电器也只是一盏昏暗的电灯。“我累点都没关系,就是怕苦了孩子们。”
父爱如此,但欠款如滚雪球般向邓旭山袭来,很难在茶叶落山前还上,小儿子邓进忠依然因家境在初中学业未结束前辍学。思考着儿子患病体弱,承受不起城市里的流水线工作,2008年,邓旭山只得把他带到自己打零工的千秋茶厂学门手艺。
邓旭山没想到的是,儿子在茶厂学艺两年后就已出师,并包下了一间分厂制茶。随着效益的增加,邓旭山一家不仅不用再靠借钱生活,更是在镇上当街的好位置,花40多万买下了一套新房。
至此,一条两代人脱贫之路,伴随升起的茶香,宣告结束。
一盏黑茶,品千年传承
安化采茶女。邓吉元摄
雪峰山下,资水流经处,安化49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36万余亩大小茶园。作为黑茶千年文化的亲历者,整个黑茶历史的缘起、发展、繁荣都在这座小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黑茶延续千年,固然为人称道,但一片茶叶铺出的“万里茶道“,更是成为了连接安化与西北的一条生命之道。
由于常年饮食牛羊肉,素菜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维生素的缺乏,牧民们经常因此出现健康问题。而含碱量高的黑茶,能够加入牛羊奶补充牧民所需维生素。每当源源不断的黑茶,由晋商从秀美江南,经茶马古道送往黄沙漫天的西北,这便成为他们最为期待和喜庆的时刻。
黑茶与游牧民族的不解之缘,由此结下。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安化黄沙坪是“万里茶道”中最为繁荣的驿站,如今在默默守护河对岸驿站的中茶茶厂便是由晋商一手创办。
荏苒百年,晋商的后人们在这里扎下根来,留下了百年老茶仓和古建筑外,古法制茶手艺伴随着一代代的传承,也被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中茶见证了安化黑茶最为悠久的历史,但它有的不仅只是它的历史厚重感。 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在国家级贫困县安化,它勇敢地负起社会担当。近年来,中茶茶厂利用技术扶贫,采用茶叶种植辅导班、技术帮扶等形式,带领40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攻坚。
千年黑茶史孕育了无数的文化宝地,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安化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3处;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万里茶道”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安化黑茶被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座茶山,看现代茶人
云台山风景区。邓吉元摄
行车前往云台山的路上,越往山上去,便越是向云深处行进。一份高山上的清凉,驱赶着盛夏的暑意。900多米海拔的云台山上,终年被云雾环绕,一种精灵般的植被——云台大叶种便生长在这高山之上。
这个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品种”的茶叶,如今更是“后代昌盛”。因南方大部分茶园都以其为母本培育出茶叶,于是也有了“湖南茶叶之母”的美誉。
一片小小的茶叶在现代农业的关心下得到了全方位地跟踪、呵护,以其柔弱的枝条,托起乡亲们的脱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