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召学的“北茶梦”
茶叶一直是生长在南方的作物,《茶经》就记载,“茶,南方之嘉木”。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开始南茶北移实验并取得成功,成为我国最北的茶区。而今天,有人要将茶树从山东继续往北移,并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坚持谱写了茶树种植史的奇迹,他就是徐召学。
徐召学现为青岛北茶老徐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与茶叶的缘分要追溯到大学时期。2001年,从茶学专业毕业后,他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出版过《北方茶园管理技术》科技丛书,获得过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称号。作为青岛首位科班出身进入茶企工作的人,他致力于推动北茶发展,在业内被称作“北茶老徐”。
“我热爱土地,从事农业是我从小的志向。”徐召学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茶农”。“相比其他作物,种茶叶很不一样。初学茶感觉很简单,慢慢地,越学感觉越不懂。正是茶的博大精深让人难以割舍,最终成为可以奉献一生的职业。”徐召学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由于北方地区低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叶中积累的营养物质更为丰富,品质和口感普遍较南方好。按照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品质越好的理论,徐召学想:如果能到东北种茶,一定能产出更高品质的茶。但受越冬设施投入和种植加工技术的限制,在过去,要突破山东的茶树种植纬度几乎不可能。直到2011年,徐召学遇到了青岛昌盛日电公司,其“光伏+农业”模式恰好为茶树种植提供了光伏大棚,解决了茶树生长的温度和其他一些在北方种茶的问题。由此,徐召学的“北茶梦”在光伏大棚里开始孵化。
“在光伏大棚中种茶叶,一方面,可以保证茶叶所需要的温度;另一方面,设施防虫网还能减少病虫害,降低人工成本。”虽然理论上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在初始种植光伏茶时,徐召学还是遇到了困难。毕竟这是一项开拓性工作,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和技术,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徐召学坦言,“自己压力很大,一方面担心光伏茶能否成活,生产出品质可靠的茶叶;另一方面,毕竟项目得到了外部的投资,要对投资人负责”。到底能不能规模化生产,收回成本甚至实现盈利,这一切都考验着徐召学的耐心和专业程度。
来自业内专家的否定给徐召学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从2011年试验光伏农业大棚茶开始,到2014年收获第一锅茶叶,徐召学请了好多专家指导,却都遭到否定。“专家们都觉得是不可能的,是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即便茶树在地里长活了,也活不长。当时,还有专家当面质疑我们是骗子。说实话,那是我们最无助的时候。”至今回忆起来,徐召学仍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