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小城市广泛兴起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媒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元代茶文化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元代虽然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原来与茶无缘的蒙古族,自入主中原后,逐渐接受茶文化的熏陶。蒙古贵族尚茶,对茶叶生产是重要的刺激与促进。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是其一。
元代对知识分子不尊重,很长时间停办科举,仕途也很险恶,许多文人以茶诗文自嘲自娱,还以散曲、小令等借茶抒怀。如著述名散曲家张可久弃官隐居西湖,以茶酒自娱,写《寒儿令•春思》言其志;乔吉感慨大志难酬,“万事从他”却自得其乐地写道“香梅梢上扫雪片烹茶”。茶入元曲,茶文化因此多了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其二。
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成为人们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宜兴紫砂茶具的制作,相传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当时宜兴东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选取当地产的紫砂细砂,用手捏成圆坯,安上盖、柄、嘴,经窑中焙烧,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紫砂壶。此后,有个叫龚(供)春的家僮跟随主人到金沙寺侍卖,他巧仿老僧,学会了制壶技艺,所制壶被后人称为“供春壶”,视为珍品,有“供春之壶,胜如白玉”之说。供春也被称为紫砂壶真正意义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壶大师。到明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后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壶中妙手”。当时有许多篇名文人都在宜兴定制紫砂壶,还题刻诗画在壶上,他们的文化品味精和艺术鉴赏也直接左右着制壶匠们,如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著名文学家赵宦光等,都在宜兴定制且题刻过。
上一篇:披毫隐绿昭平茶
下一篇: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