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佛教对浙江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响

2020-06-21 09:55分类:茶历史 阅读: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始终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浙江地处东海之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由于其自身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树的生长,因而产茶历史悠久,名茶甚多。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天目青顶、婺洲东白等等都是中国茶叶中的上等佳品。而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写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可见,茶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浙江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浙茶备受佛教推崇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当时中国人并不理解其本质,而把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相混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兵燹战伐,中原动荡,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佛学思想容易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荏弱之民,多皈依而祈福,高明之士,则避世以理穷。”佛教开始发展,各地大建佛寺。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浙江来说,东晋时佛寺的创建就盛极一时,著名的如杭州灵隐寺、玉泉寺、宁波的阿育王寺等吴越国不断大兴寺庙,广凿石窟造像,雕刻佛经,建造佛塔,尤其是首都杭州,苏东坡曾有“西湖三百六十寺”之说,可见当时佛寺众多,所以,后来就有“佛国”之称。随着佛教的盛行,它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增多,浙茶也开始进入佛教信众的修行中,浙茶之所以受到佛教的推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坐禅的需要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禅,“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心无杂念,万相皆空。”其姿势要求“大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地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固定物……”坐禅还要备受煎熬,“腿子酸痛,蚊虫叮咬”,禅七的疲竭,寺院的拘限,尤其令人难受的是,每天花费九到十五个钟头的时间思索同一个问题带来的那种难以的沉闷乏味”一般的僧侣无法坚持,就连高僧大师们也很难支撑下去,故寻找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倦的饮料也属必然,“正好茶性苦寒,具有破睡驱眠,去烦解渴的功能。”陆羽《茶经》中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本草纲目》也谓其可“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明朝顾元庆的《茶谱》则说得更为全面合理:“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浙江茶叶在这方面功效也很独特,以瓯地茶为例,《江逸志》云:“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可见,茶叶本身的性能决定了浙茶十分适合作为坐禅的用茶。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敬师茶礼“举案齐眉”的由来

下一篇:八仙茶没落的原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