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

2020-06-21 11:49分类:茶历史 阅读:

 

 随着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普洱已然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可人们对于近几年新兴起的普洱茶膏,则知之甚少。同样是出身云南的普洱茶膏,为何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普洱茶膏与普洱茶之间又有何关系?为何它初现世便彰显出了尊贵地位,一如贡润祥普洱茶膏被博鳌亚洲论坛亲睐,连续两年获选为唯一指定茶礼?面对一系列疑问,我们从唐朝开始追根溯源,去探寻普洱茶膏的“国礼”之路。

探秘普洱茶膏神秘历史

普洱茶膏兴于唐,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根据这段“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茶膏外部用金丝线装扮,以显示贵重,产量极少,只有八枚。

宋代制茶者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时至明清,随着云南普洱茶业逐渐繁荣,云南茶人初创了一种普洱茶制膏工艺,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即大锅熬制茶膏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有部分茶农和普洱茶膏厂商所使用。不过,因其加工器具、条件简单粗陋,而且制作的普洱茶膏品质不佳,只能定性为普洱茶膏制作的“土方法”。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鉴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和皇室饮用安全性等因素,遂将普洱茶膏的制作交由御茶房督造,并在制作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制茶工匠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以玉泉山水为介质,将上好的云南贡茶浸润出汁,通过花梨木为炭介质保持在较为适宜的温度,以便茶叶的内含物质析出,再通过蒸干等手段凝结成膏的工艺,皇宫“御制”的普洱茶膏无论在品质还是功效上都是大锅熬制的茶膏无法比拟的。

而对于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的功效,古人赞不绝口,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因此,即使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皇室专享的养生佳品,自然非一般百姓可以接触和了解的,所以并未被大众所熟知。

普洱茶膏:两代“国礼”的对话

早在1793(乾隆58年),普洱茶膏就以国礼身份馈赠给英国使团,至今普洱茶膏仍珍藏于大英博物馆。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湮没在了时光之中。昔日的御用茶品、尊贵国礼也仿佛在世界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膏以12000元获拍,才让普洱茶膏重回大众的视线中。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普洱茶膏更是高调回归——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旗下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以当代“国礼”身份,被赠送给各国政要、工商界、学术界领袖,再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迈向了世界舞台。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中国茶叶大观之桂平西山茶

下一篇:崂山石竹茶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