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的茶馆
茶馆,古代多称为茗铺、茶肆、茶坊,现在一般称茶馆、茶室、茶楼等。一般来说,茶馆向人们提供了饮茶休闲、谈天论地的环境,是将茶水作为一种商品的经营场所。 自古以来, 茶馆都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三教九流汇集,市井传闻,家事国事,八方信息汇集。芸芸众生中,有一杯清茶的文人墨客,家长里短的平民百姓,坐在茶馆既有美茶的享受,还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就目前看来,茶馆在全国发展的趋势是非常迅猛的,早前就有科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茶饮料的世纪。现代人对于生活健康与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紧张工作之余,现代人更需求的是健康休闲的休息场所,茶馆营造出来的回归自然、健康休闲、优雅舒适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茶馆不同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场所,它更多地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注入了健康的观念。
现在的茶馆为了突出文化品位,在其中加入了一个“艺”字,称为茶艺馆,更多地突出了茶的艺术美。但是,在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大街小巷出现的时候,随之而被注入的茶文化、茶馆文化,却如阳春白雪一般。为什么说是“阳春白雪”呢?
茶艺馆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是受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圈的形成而影响其在哪个地段开设的,这本身并无任何可圈点的。再看茶艺馆的装修,为了能突出茶文化的高雅与悠久历史,多采用明清建筑中古典的飞檐,庭台院落,高档的红木家具与装饰,挂的是名家字画,摆的是奇石异宝,等等的这些,无一不体现出茶艺馆的上流品位。“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似乎茶艺馆成为了有钱、有闲阶层的出入场所。商家们也只是将这一个被定义为“有消费能力”的阶层定位为他们的主要顾客群体。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现在的一些茶艺馆,出入这些场所的有多少是辛苦劳作了一天的平民百姓?有多少是家长里短、盖碗旱烟袋、嗑唠生活的人群?又有多少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和所谓上流社会以外的其他阶层?似乎茶艺馆成了让一般市民望而却步的“高档即等同于高消费的场所”。清高的门阶,富丽的灯光,高消费的定位,傲然的气势,现在的茶艺馆将一般的平民百姓拒在了门外。事实上,这些人群却应该是最大的群体才对。无怪乎要出现“曲高和寡”的清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茶馆的发展史。
在茶馆的萌芽期,最早的雏形不是茶馆而是茶摊。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这应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极为生活化的时期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大兴禅教。……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从此茶馆兴起。那时的对象不问僧俗。
上一篇:魁光阁茶馆
下一篇:茶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