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宋代天台山的茶历史

2020-06-22 21:16分类:茶历史 阅读:

 

宋代天台山区分布。唐·陆羽《茶经》称:“茶……生赤城者与歙同。”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风土门》载:桑庄《茹芝续谱》:“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载:五月十八日“至天台山最高之峰,号曰华顶……苦竹黤黮,茶树成林。” 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登天台山,师事万年寺虚庵怀敞,潜心钻研禅学,并亲身体验万年寺种茶、制茶技术和煮茶、泡茶方法、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于公元1241年着述《吃茶养生记》。 2005年发现位于婺(金华)、越(绍兴)、台三州交汇之地始建于宋的玉山古茶场,即宋时茶叶贸易场所。

综上,宋时,天台山已形成华顶、万年、石梁、国清、天封、紫凝、玉山等几个茶区。沿天台山脉海拔400~700米的台地上已遍布茶园。

宋代天台山制茶工艺。据宋代的《北苑贡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和《大观茶论》等书所述,中国制茶工艺在宋时主要是由唐时的蒸青饼茶演变为“名冠天下”的龙凤团茶,制作十分讲究,基本工艺分:采、拣、洗、蒸、榨、研、造、过黄等几道工序。

天台山在宋时,至少在南宋时期,制茶工艺不是团茶制法,而是蒸青散茶制法,在工艺上要比团茶制法简单得多。其基本工艺是:采、蒸、搓揉、烘焙几道工序。上午采回来的鲜茶叶立即进行蒸焙,蒸好的茶叶用手往复进行搓揉,边搓边焙,使其成为细紧的条形,称“紧手”,然后慢火烘焙至干,入瓶存贮。这种制茶方法,《吃茶养生记》有载:“见宋朝焙茶样,朝采即蒸即焙,懈倦怠慢之者,不为事也,其调火也,焙棚敷纸,纸不焦样,工夫焙之,不缓不急,竟夜不眠,夜内焙毕,即盛好瓶,以竹叶坚封瓶口,不令风入内,则经年岁而不损矣。”

宋代天台山禅茶文化。宋代是天台山历史上茶与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禅茶文化为其主要特征,尤其是石梁“罗汉供茶”更是其特出代表。

唐宋以来,修持于天台山诸寺庙的僧人遵循智者大师“以茶参禅”、“以茶供佛”的法诲,寺庙周边必种茶树,开辟茶园,并设“茶头”专管茶事,设“茶堂”专供招待客人喝茶。种茶、制茶、饮茶、以茶待客已是当时天台山诸寺庙不可缺少的茶事活动,“以茶供佛”更是寺僧每日必做的功课。

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详细记录了“以茶供佛”的经过:“先入敕罗汉院:十六罗汉等身木像、五百罗汉三尺像,每前有茶器。以寺主为引导人,一一烧香礼拜,感泪无极。”。明《天台山方外志·灵异考》记载:景定中贾丞相似道,命僧妙弘建昙华亭,既成,供五百圣僧茶,瓯中一一现异花,犹夫常也。中现四字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这就是天台山石梁方广寺在宋时名扬中外的“罗汉供茶”。该茶最早详细记载于《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书中记下了罗汉显灵的灵异奇迹: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一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者。即自见,如知事告。随喜之泪与合掌俱下。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地球上最善重量的群体——我国背茶工

下一篇:茶叶古老的故乡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