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中蒙俄共同的文化遗产
一条跨越欧亚大陆、连接中蒙俄三国、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绵延万里的古老商道,如今正受到中蒙俄政府的极大关注,作为三国对接新世纪发展战略、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共识,中蒙俄已展开联合申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行动。
一条商道惠及三国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中国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纵贯中蒙俄,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
万里茶道源于中国清代多伦会盟。据史料记载,1691年,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率众离京赶赴多伦诺尔(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并召见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及漠南蒙古49旗,解决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团结问题,平息了漠北局势。会盟后,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归顺清廷。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文联主席任月海介绍,多伦会盟期间,蒙古王公向康熙请求放宽中原地区与蒙古经济贸易的限制,准许更多的中原商人旅蒙贸易,得到了康熙的恩准,由此兴起了万里茶道。
致力于研究这条茶道、出版过史学作品《茶叶之路》的内蒙古作家邓九刚介绍,当时俄罗斯商人千方百计到中国来求购茶叶,直到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清政府才同意开放口岸,与俄国进行贸易。
开市后,俄蒙通商口岸恰克图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蒙俄通商之门,中国的茶叶穿过这道门,辗转万里,最终到了俄国贵妇人的银质茶杯之中。据史料记载,在恰克图口岸每年的贸易总额中,茶叶比重一直在一半以上。
邓九刚曾自费考察过这条商道,行程6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中蒙俄沿途古道遗存。他说,当年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驼夫和商人,跋涉在万里茶道上,载着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和布帛前往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又将不计其数的皮张、牲畜和西伯利亚地区特产运往中国内地。
三国相关专家学者认为,万里茶道发展了中蒙俄间的贸易,商人和国家都得到了实惠。它解决了蒙古国和俄罗斯游牧民对茶叶、丝织品、日用品、食品的需要,同时带动了中国广大产茶地区的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及茶叶运销区域的运输业和金融业。
在万里茶道繁荣之前,沿线特别是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还是一派旷野茫茫、人烟稀少的景象,随着商贸繁荣,大批人从事水路、陆路运输,使商贸服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当时的城镇化建设,大批城镇在万里茶道影响下萌芽、发育。
如今,铁路、公路和航空早已取代沧桑古道,但中蒙俄彼此间的交流合作还在万里茶道上不断升级、深化,飞驰的中欧班列、平坦的高速公路和呼啸的飞机成为世纪动脉互联互通的纽带,把三国紧紧连接在一起。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介绍,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一条重要的人文互通、商旅合作之路。以茶为载体,以文旅为带动,以创新为手段,依托沿线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不断推动沿线城市间人文、旅游、商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万里茶道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城市充满历史记忆
呼和浩特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那时称归化城,大召寺是茶道上的重要遗存,至今保存着一尊银佛像,因此又称“银佛寺”。在大召寺前存一玉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相传康熙平息噶尔丹之乱,凯旋路过大召寺,马蹄踏地,有泉涌出。
呼和浩特玉泉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杨帆介绍,呼和浩特当年商贾云集、马驼甚多,每逢大召寺庙会,牧民和内地商人驱赶牲畜,驮载货物前来贸易。
邓九刚介绍,康熙征讨噶尔丹期间领军驻归化城,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归化成为屯粮驻兵的军事重镇。随军进驻的粮队、商队和手工匠人陆续定居于此,归化城开始繁荣,居民稠密,行户众多。
城市发展又促进了商贸繁荣,商铺林立,规模越做越大,当时最大的商号是大盛魁。200多年的时间里,总部设在归化的大盛魁在内蒙古和中国南北其他地方设立的分庄、分号、票号、牧场、马庄、羊庄和茶叶加工厂多达几十个,经营物品“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应有尽有。今天,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园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邓九刚出生和成长在呼和浩特,谈到万里茶道对他的意义,他深情地说:“这是我们城市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习惯,它有力量,有感染力。”
邓九刚的父亲曾是领驼人,牵着骆驼走过新疆。“我十分好奇一个人牵着骆驼从归化走到新疆要经历什么。”邓九刚说,就是这份好奇驱使他采访了近千位老商人。
上一篇: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茶叶蛋的做法 东和茶叶网 茉莉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茶叶 茶叶蛋的做法及配料 茶叶蛋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