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碧螺春的诗句
《碧螺春》 清·陈康祺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梁同书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
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
纤衫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碧 螺 春》 现代·田汉
更无天堑能防越,何处桃源可避秦?
只愿涛平风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茶更香。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形容碧螺春的诗句有哪些?1、《碧螺春》 清·梁同书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
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
纤衫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2、《碧螺春》 现代·田汉 更无天堑能防越,何处桃源可避秦? 只愿涛平风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3、《碧螺春》 现代·周瘦鹃 及时品茗未为奢,携侣招邀共品茶。
都道狮峰无此味,舌端似放妙莲花。
碧螺春简介: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是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
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们的赞美。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层次清晰。
读过之后,让读者不免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的图画: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下品茶图。
不免和外国友人一样心生感叹: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二、走进作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的特色。
这篇文章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描写细致,文化气息浓郁;结构清晰,线索清楚结构,安排巧妙。
如果说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么这篇文章也有着这样的魅力。
下面,我尝试着走进作者的语言文字来品味“碧螺春”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篇,作者仅用一句话“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
”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碧螺春的两点。
其一,碧螺春历史悠久,声誉极高。
可以从“久负盛名”一词中看出来。
这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
同时,“久负盛名”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碧螺春为何会久负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产地——太湖的东山和西山。
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详细的地点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为东山和西山。
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接下来,作者写道: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
这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自然段要写的内容——关于碧螺春的传说。
这样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清晰。
同时,自然又引发了一个阅读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传说?于是,跟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走进这个古老的传说之中。
作者在讲传说,其实也就是介绍“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既是“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由来已久的历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
尤其是那一声“吓煞人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究竟是怎样的香味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震撼啊!同时,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茶,也由此得名。
如果说,传说到此结束,就留有遗憾了。
古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不雅”不够雅致、文雅,我觉得更多的是和这种茶的香味不能够匹配。
于是,便有了“碧螺春”这个雅号。
在这里,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