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雪飘碧潭 茶问徐公

2020-07-12 08:29分类:碧潭飘雪 阅读:

 

"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这首藏头诗不仅暗含"碧潭飘雪"的名称,更将此茶的形态与神魂描摹备至。

蜀山嫩芽二月中,窨染茉莉赖徐公。素瓷一瓯泛春色,花浮茶沉翠烟升。

碧潭飘雪香四溢,两腋习习生清风。有幸得君分滋味,尘心涤尽名不争。

--东都漫士《酬挚友宏海惠蜀茶》

"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自古便以人们生活舒适惬意闻名。若要论成都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便不得不说那遍布全城的大小茶馆。

泡茶馆,是老成都享受生活最主要的一项活动。据说,成都人视茶馆为客厅。一大觉睡到日上三竿,睡眼惺忪地打个哈欠,便趿拉着鞋子直奔附近的茶馆而去。进得茶馆,往已被前人磨得锃光发亮的竹椅上一靠,大声吆喝一句:"伙计,来碗茶!"茶馆伙计便拎着大铜壶,动作娴熟地冲上茶来。呷上一口茶,叹一句:"好巴适哎!"悠闲的日子,就浸在这茶香里慢慢湮了去。

妙茶出巴蜀

"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这首藏头诗不仅暗含"碧潭飘雪"的名称,更将此茶的形态与神魂描摹备至。

"碧潭飘雪"又称"徐公茶",为由成都新津县人徐金华老先生始创的上品茉莉花茶。"碧潭飘雪"四字,字字皆有所指--碧喻碧绿的茶色;潭喻泡茶的盖碗之形;飘喻茉莉花浮于水面之旖旎动态,兼具香飘万里之意;雪则喻茶汤上的茉莉花洁白如雪,纷扬肆意。一顾其名,即如睹其形,可谓让人过目难忘。

"碧潭飘雪"外形紧细挺秀,白毫显露,香气鲜浓持久,回味甘醇。它采用早春嫩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茶香交融,并加入鲜花精制的干花瓣于茶中。香气清悠品味高雅,有浓郁的茉莉花香气。采用盖碗冲泡后,茶汤黄绿明亮清澈,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浮于碧潭,颇具观赏性和美感。香气清悠品味高雅,有浓郁的茉莉花香。轻呷细品,齿舌遍香,有绿茶清香,得茉莉精魂。

茉莉花在古籍中有多种写法,作"抹丽"、"末利"或者"没莉"。这一迹象表明"茉莉"是个外来词。《本草纲目》云:"末利,本梵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茉莉为佛教圣花,西汉时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南中国沿海一带,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正如诗云:"风韵传天竺,随经入汉京。"茉莉花因其芬芳袭人而广获钟情。最早,茉莉花是作为佛教贡品献于佛前。至今,在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一带仍有把茉莉花环供奉于佛像前的佛教习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便逐渐成为了世俗女子的饰物。如西汉陆贾的《南越行记》记载:"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耶悉茗花、末利)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人们对茉莉的喜爱之情延伸至茶界,便让茉莉成为了从古至今窨制花茶的主要花材之一。

以香入茶的做法源于宋朝。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这说明在宋朝已有利用香料薰茶的做法。而有意识地制作完全意义上的花茶,则是在元代。明代顾元戾所编《云林遗事》一书中,记载了元代文人倪云林所制的"莲花茶":"莲花茶。就池沼中择取莲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扎缚定,经一宿,明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扎以收藏。"毫无疑问,这已经是地道的花茶了。自此之后,文人隐士纷纷热衷于此别出心裁的清玩之法。如明代大画家徐渭就曾自制花茶:"其法,取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之属,杂入茗中,盛锡瓶内,隔水煮之,一沸即起。"堪称一段佳话的是,徐金华老先生正是在先祖徐渭这花茶古法的启发下,潜心专研,创制出了上品佳茗"碧潭飘雪"。

问茶徐公户

徐金华老先生爱茶种茶制茶,家中文人雅士往来不绝,人送尊称"徐公"。

尽管已有七十六岁高龄,徐公仍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可谓鹤发童颜。在徐宅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徐公端起青花盖碗,深抿一口茶,用浓重的巴蜀口音缓缓谈起创制"碧潭飘雪"的往事。

徐公是土生土长的成都新津人,一生没有离开故土。新津县毗邻邛崃市南宝山和雅安市名山这两个产茶名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制茶条件和茶事氛围。解放前,新津县城西门一条街的居民大都以为这两个地区的茶厂择茶为生。从早到晚,整条幽静的背街都弥漫着浓烈的茶香。年幼时,徐公常常和兄长们一道,成群结队地从大人的茶碗里讨剩茶吃。本地人管这叫做"吃加班茶",不仅不责怪,反而往往笑咪咪地主动将茶碗奉上前来。正是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徐公培养了一种对茶天然的亲近与爱好。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公共茶业公司以商标组合形式侵犯他人商标标识

下一篇:甘肃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平台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