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恩施调研:揭秘“网红茶”的致富经
图为蒋子祥向团队讲述与恩施玉露渊源。范奕鸣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陈昌文师傅指导下体验制茶工艺。范奕鸣 摄
图为洞下槽村党委赵书记向团队介绍村扶贫情况。范奕鸣 摄
图为实践团队在五峰山顶恩施玉露亭合影。范奕鸣 摄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大学生见习记者 朱佳月 范奕鸣)2018年4月底,“恩施玉露”亮相中印领导人武汉非正式会晤,顿时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茶”,订单倍增,供不应求。从躲在深闺人不识,到一朝闻名天下知,“恩施玉露”是如何完成“人生逆袭”的?近日,湖北大学赴恩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走进恩施,一探究竟。
听传承人讲述恩施玉露的“前世今生”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中,实践团队首先走访了恩施玉露第十一代传人、荆楚工匠--蒋子祥先生,听他讲述了恩施玉露的“前世今生”。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其加工工艺沿袭唐朝的蒸青制茶工艺,创制于清代。
恩施“玉露”茶,原名为“玉绿”。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朝廷,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在恩施方言中,“露”与“绿”同音。“玉绿”渐渐演变成“玉露”。
长期以来,恩施玉露因其加工工艺复杂,制作程序繁复,费时费力,发展缓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恩施玉露曾一度萎靡。“当时茶叶市场开放,一些不良商家将炒青、珍眉改制成玉露以假充真,导致恩施玉露身价大减,几乎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蒋子祥说,“因为一批批茶人的坚持传承和辛苦耕耘,恩施玉露重新焕发出生机。”
近年来,恩施依托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大力培养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人,使这一传统手工茶焕发活力。如今,恩施玉露工艺已经传承12代,薪火越燃越旺。
如今,恩施玉露的名气已经响彻国际。2017年,为了远播恩施玉露千年纯香,传承并发扬茶文化,恩施州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将“恩施玉露” 打造成恩施三大名片之一。2018年4月,恩施玉露被选为中印首脑东湖会饮国宾用茶,后又被作为联合国粮食署会议用茶。
“太难了!”实践团队体验制茶工艺
海拔900多米的恩施玉露文化体验馆,陈列着古时候恩施玉露的制作工具,展示着恩施玉露的发展历程。在这里,实践团队对恩施玉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亲自体验了恩施玉露制作工艺。
讲解员介绍到,恩施玉露采用蒸青杀青法,即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成品绿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茶的原香与营养价值。
“恩施玉露的生产过程,包括摊青、蒸青、搧干水气、整形上光等10道工序。” 说完,制茶老师傅陈昌文演示并邀请实践团队体验“整形上光”工序,“将茶搂成茶团,将茶团往前搓,将茶端成茶方,再将茶方扎成两份。记住‘搂、搓、端、扎’四字口诀,循环往复,就可将茶叶逐渐打磨成型。”
队员张勤博跟着师傅进行操作,可一时还没掌握用力技巧,不小心把茶叶弄得到处都是。“好难啊!”“太考验技术了!”张勤博感叹道。
“看似简单的工序,制茶师傅需要在100℃高温的熔炉台上持续工作近50分钟才能完成,许多年轻学徒忍受不住高温的考验,又或是耐不住性子而中途放弃。”陈昌文说,“制茶最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与敢于吃苦的精神。”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陈昌文老师傅一样,辛勤耕耘、默默坚持的人,恩施玉露传统手工艺才得以传承和发展。” 张勤博说道。
茶旅融合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产业兴,则百姓富。如何利用优质茶产业资源,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呢?带着这个疑问,实践团队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取经”。
上一篇:结果引发抢购啤酒狂潮
下一篇:女性喝红茶有什么利益和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