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一带一路”带火梧州六堡茶产业链

2020-06-11 07:50分类:六堡茶 阅读:

 

  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一带的特色黑茶六堡茶,历史上曾经沿着一条独特的“茶船古道”入江出海,大量外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一度引领南洋茶饮风尚。得益于发达的水运,“茶船古道”当时非常兴旺,后来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而趋于沉寂。近年来借“一带一路”东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凭着从种植到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从文化到品牌的全面打造,六堡茶再度“一叶风行”下南洋,并逐步行销全球。

  探访深山里“茶园上的小镇”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早在清嘉庆年间,苍梧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名列全国24种名茶之一。清同治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

  苍梧县六堡镇位于梧州市区东北的大山深处。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六堡镇仿佛建在茶园之上,是一个空气里都带着茶香的地方。当地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品茶,山岭间层层叠叠的茶园水墨画一般充满诗情画意。

  六堡镇塘坪村黑石山茶厂山环水绕,两株参天的百年榕树下,六堡茶陈列室像一个袖珍博物馆: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品种琳琅满目,特有的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茶厂的主人韦洁群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她不仅要经营茶厂,还受聘担任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制茶大师,向学生传授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59岁的韦洁群从小跟随师傅学习制茶,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茶好手。她介绍说:“新鲜茶叶要在锅里反复翻炒杀青,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揉捻,接着是渥堆发酵、蒸压,最后自然存放陈化。”韦洁群的茶室里陈列了数十种陈茶,最老的一块茶砖约10公斤,看上去像未经打磨的璞玉,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问起价值,韦洁群笑着说:“镇厂之宝,没有定价,也不会卖。”

  绿色有机是六堡茶产业提升的重要方向。记者采访了解到,苍梧县茶园面积近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已超过1.5万亩。在苍松六堡茶厂的一处茶园,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延绵好几座山头,茶园里每隔几步就有诱虫灯和杀虫板。茶厂负责人陈伟雄告诉记者,这个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年产六堡茶约200吨。“基地里使用的全是有机肥,使用物理和生物技术除虫,完全不用农药。”

  塘坪村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和当地农民签约,对种植、采摘、修剪、施肥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合作社负责人石濡菲告诉记者:“以前客户只对茶叶生产车间、仓库等进行监控,现在要求远程监控茶园,并愿意出资安装设备,说明客户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

  六堡镇有18000多人与茶产业相关。为做大做强,当地建设了茶叶集散区、功能服务区、加工配套区、生活配套区等四大服务区,打造六堡茶文化特色小镇,慕名而来的客商和旅游者越来越多。

  “茶船古道”载来“可以喝的古董”

  资料显示,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种微生物发酵黑茶工艺考究,要通过初制沤堆、复制冷发酵及凉制陈化等多道工序,以红、浓、醇、陈“四绝”著称,耐于存放,非常适合长距离运输。传统的六堡茶越陈越好,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梧州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商埠重镇,历来都是“两广商埠”和重要“水上门户”,商贸发达。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声名鹊起并供不应求,有茶商甚至作假充数,官茶于是制作独特包装以示区别,其“蒸晒入篾,印烙篾上”的传统包装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据学者考证,自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下南洋的华工多达200万人,主要从事开矿、垦荒、种植、制糖等重体力工作。这些华工多来自岭南地区,本身就有饮茶的习惯,南洋地区酷热溽暑,迫切需要具有消暑化湿、润肠养胃功能的黑茶解湿去暑,六堡茶趁势漂洋过海逐步行销,“家乡的味道”寄托着华工的无尽乡愁,并引领当地茶饮风尚。

  自那个时期,一条起于六堡镇,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贺江再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繁忙起来。《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不少学者对“茶船古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梧州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告诉记者,六堡茶外销南洋的路线大致如此:茶叶从六堡镇合口码头装上“尖头船”,沿六堡河经梨埠镇码头换装大木船,然后顺东安江而下进入贺江,再经封开江口镇进入西江,在广东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运至广州,最后销往港澳、南洋和世界各地。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花卷茶与老茶叶蛋的做法 东和茶叶网 茉莉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茶叶 茶叶蛋的做法及配料 茶叶蛋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茉莉茶叶的

下一篇:六堡茶三口居士彭庆中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