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西湖龙井困局何解

2020-10-26 11:00分类:西湖龙井 阅读:

 

  本报记者朱海洋

  杭州的春天,注定难以寂静。每年清明前,西湖龙井还未开采,这座千年古城便会自动置于聚光灯下,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在茶界卷起一阵漩涡。对于积蓄在这片扁平绿叶内的奇异能量,人们从不怀疑,在中国茶界,西湖龙井绝对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这几年,西湖龙井的日子并不好过,随着高端礼品市场的断崖式下滑,就连一度叱咤风云的头茶拍卖会,也悄然销声匿迹。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外有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等“追兵”渐近,内有浙江“龙井茶”军团强势崛起,加上多年来真假龙井的“身份危机”,西湖龙井在价格定位,品牌树立上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路径选择:先渡销售难关再精选客户

  在中国茶界,西湖龙井一直坐拥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声誉。2001年,为了实施原产地保护政策,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只有位于杭州西湖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两地共计168平方公里保护区域内所产的龙井,才能被称为“西湖龙井”。此后,西湖龙井的种植面积稳定在两万多亩,每年春茶产量仅为近400吨左右。

  春茶本就有限,明前茶则更为稀贵。近十年来,西湖龙井的头茬明前茶价格连攀新高,2012年时达到巅峰,一公斤头茶竟拍出36万元。而彼时,一公斤黄金售价也仅需33.6万元。

  然而一年后,如同许多高档礼品面临的大环境一样,西湖龙井明前茶的价格也随之大幅缩水。2013年,杭州举办首场西湖龙井春茶拍卖,四大品牌的新茶仅以6000至14000元每公斤的价格落槌。第二年,类似的拍卖会索性销声匿迹。

  “由于公务采购和企业送礼明显减少,高端礼品茶的销售确实深受影响。像2014年,光定制与团购业务上的销售额,就同比下滑近五成,高端明前茶价格更是明显回落。”杭州三和萃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碧鹏坦言,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只能调整产品定位。

  石碧鹏告诉记者:“以前礼品茶时论盒卖,现在论箱卖。为求生存,我们只能找经销商,借他们的渠道,来解决销售危机。批发价多在500元左右,如今这部分批发业务量上升很快。”

  记者发现,由于市场变化,茶农与茶企纷纷聚焦中端茶,主打“民茶”路线。在之前的西湖龙井总产值中,中高档茶比例更大,如今却是中低端茶占了上风。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西湖龙井的增产。数据显示,近两年,西湖龙井的茶园面积虽几无增加,但春茶产量却分别同比增长15%和8%,主要原因就是采摘标准发生变化,不再一味追求高端。

  对这种从“名茶”到“民茶”的转变路径,社会各界颇有争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直指,在未来的发展中,真正具有稀缺性的茶品牌,仍将依然占据金字塔尖。就产量而言,西湖龙井如此小众,若一味走“民茶”路线,恐有掉价之嫌,也会砸了金字招牌。

  对此,尽管石碧鹏表示认同,但他也坦言:“西湖龙井本身也在转型,应对断崖式的变化,企业做出重大调整需要适应过程。坚持走高端对众多茶企来说,十分困难,只有先度过了眼前这个销售难关,在这波震荡中站稳脚跟,才能逐步考虑精选客户。当然,西湖龙井最终的目标肯定就是做高端。”

  “李鬼”之害:品牌价值被搭“顺风车”

  西湖龙井在市场上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品牌溢价中,被搭“顺风车”的苦恼。

  西湖龙井基地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前者包括传统的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产区,总计约6800多亩,隶属于西湖名胜风景区,后者1.8万亩则隶属西湖区。一直以来,两万多亩茶园被9000多农户所有,由于效益好,这些茶园多由茶农自己经营,仅少数流转给几家茶企,大多茶企只能从农户处收购干茶。“像春茶,三分之一是茶农自产自销,名胜区的这个比例更高。”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说。

  在梅家坞、龙井村、翁家山等一带,由于毗邻核心景区,很早之前,这里就成了喝茶吃饭的集聚区。如此风水宝地,也成了“假冒龙井”的重灾区,许多外来茶叶一到这里,转手便身价飞涨。

  “无论是茶农,还是茶企,或者经销商,都希望借着西湖龙井的招牌,获得更多利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以西湖龙井身份售出的茶叶,远远高出实际产量,“由于缺乏依据,普通消费者根本难辨真伪。”

  一直以来,西湖龙井被“李鬼”缠身,为了解决“龙井满街走,真品挂枝头”的尴尬,早在从2001年,杭州就推出防伪标识系统。其分为茶农用和销售用两种,前者根据承包茶园面积核定春茶产量,分标到户,用于茶农销售时贴于包装上;后者为经销企业向茶农收购茶叶后,凭与之对应的茶农标,才能换取等量的销售用标。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梅家坞龙井 2020新茶 正宗明前西湖龙井 特级250g

下一篇:杭州西湖龙井首批春茶开采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品茶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