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茶出海,如何“扬茗”世界
进入霜降,热闹了一年的茶山,完成秋茶的摘制,在为来年春上芽尖的拔节,积蓄能量。
长沙茶市里,新一季的红茶、白茶吸引着闻香而至的客人。
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神叶”,发于神农,始于唐朝,兴于宋代。湖南是神农故里,茶圣陆羽几度寓居。“湖红”在百年前的巴拿马世博会上更是一战成名。时至今日,作为产茶大省的湖南,面对激烈的内贸市场竞争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扬茗”世界,成为茶人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A 红茶复兴
品牌抱团,着力打造湖南的品牌红茶
彭寿松是安化人,祖祖辈辈做茶。他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安化的云台山上,那里有6000来亩茶园。今年上半年,他采摘下鲜叶,用传统手法,做了一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寿松红”。“百年前的世博会上,就有湖红的身影。现在我们有最好的茶叶、最好的技术,有责任让湖红复兴。”这是这位老茶人的心愿。
那是令人遥想的风华岁月。从长沙装箱,船只、货运列车运着一箱箱红茶,到广州、上海或武汉。在这些地方出关后,湖南红茶随着更大的远洋货轮,散布到全球。在茶叶行业工作多年的王志军记得,以前,长沙人主要喝的是绿茶,但卖到世界各地的是红茶,红茶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是西方生活方式的装饰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策引导,将茶叶作为创汇的品种,并重点支持湖南发展红碎茶。
1987年和1988年,三湘山头一片“红”:湖南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一,面积达到266万亩,产量达到11万吨,全国的红茶现场会甚至在湖南召开,是湖南茶叶出口的巅峰期。
记者了解到,计划经济时期,湖南茶厂生产红茶、边销茶出口,享受补贴,企业每生产一公斤茶叶,国家补贴计入成本后,大大拉低了整体生产成本,形成了“企业发狠生产红茶,挤出口这趟快车”的疯狂。
大势之下,湖南的十大茶厂中,有七个茶厂是红茶出口基地,“一个茶厂的产量上万吨很常见”,当时湖南茶园面积为全国第一,产量和出口均为全国第二。
当时湖南没有出口权,到1988年,湖南争取到了出口权,未料遭到迎头一击:国家取消了红茶的出口配额奖励。取消之后,湖南红茶竞争不过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卖不出去了。中国人自己不喝,出口公司不收,“红茶企业基本都垮了,不少茶企连机器都作废品卖了。”
业界的萎靡一直延续到2000年左右,湖南通过搞名优茶、安化黑茶,将内销市场慢慢做了起来。
纵观世界市场,茶叶的需求量,红茶仍是占最高份额。面对市场的需求,湖南茶人在心中再次升起一个红茶复兴梦,特别是在2016年,南至莽山的郴州、宜章一带,北到常德的桃源、武陵一带,东至炎陵,西到邵阳,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
上一篇:政策惠茶农 唱响六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