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呈掌状,蓬松芳香。茶叶产于当阳玉泉寺,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北当地的名茶。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脚下的玉泉寺一带,为扁蒸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特级茶鲜叶要求一芽一叶,芽比叶长,芽叶长2.53厘米。加工分为三个工序:蒸汽杀青、油炸、定型、干燥。蒸汽灭活在蒸锅中进行,温度近100,蒸汽灭活时间5060秒。鲜叶失去光泽,呈灰绿色,散发香味,叶质适中柔软。蒸熟后,扇凉,翻炒定型。炒制、整形,再经过杀青、二青、整形三个步骤,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形状的关键工序。第一种炒法主要用摇,而且一定要摇得快,散得开;二青炒制法采用抖带结合,使茶叶呈条状;茶掌造型主要是通过塑形形成的。方法是四指并拢,分开大拇指,平伸入锅内,抓压翻炒,力求使茶叶平直,待茶叶七成左右干时,晾干定型。含水量在5%左右时,进行烘烤、包装、收集。扁形似掌,色绿,白毛显露;冲泡后芽叶舒展,翠绿纯净,像荷花立于水中,汤色碧绿清澈。淡雅轻盈,沁人心脾,清新爽口。第一口淡淡的,回味甘甜,然后醇厚清新,介于齿颊之间,沁人心脾,意味深长。
在蒸青绿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涩味难去除、香气不健康的缺点,我们逐渐采用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干燥的做法,将蒸青绿茶改造成蒸青散茶,以保持茶叶的香气。同时还有散茶的鉴赏方法和质量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年:茶叶有两种,叫片茶,叫散茶,片茶就是饼茶。元代《农书.卷十.百谷谱》年,王镇详细记载了当时蒸青散茶的过程,微蒸,熟得恰到好处。蒸熟,用篮箔薄薄的铺一层,湿揉,烤熟,火均匀的撒上,不要烤焦就干了。从宋代到元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在1391年颁布的圣旨,龙组被废除,散茶被推广。让热气腾腾的青散茶大受欢迎。与饼茶、团茶相比,蒸青散茶更好地保留了茶叶的香气。但还是有一个缺点,就是蒸绿茶的时候香气不够浓郁。于是,利用干热充分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制技术出现了。炒仙人掌茶从唐朝就有了。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僧后檐的茶叶,一定要炒到满屋飘香,而且有一种从采摘到炒一会的说法,说明嫩叶炒到满屋飘香,炒的时间不是很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炒绿仙人掌茶的文字记载。随着唐宋元的进一步发展,炒绿茶逐渐增多。到了明朝,炒绿茶的方法越来越完善,《茶录》,《茶疏》,《茶解》都有详细记载。制作方法大致如下:高温杀青、揉捻、复炸、烘至干。这个过程和现代炒绿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相似。仙人掌茶的制作工艺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