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流过,把下梅村分成南北两条街。
如果不是提前看了县志,很难想象。200多年前,这条宽约两米、水深仅十厘米左右的小溪,曾经每天航行300多艘船,满载着新鲜茶叶,沿顺新河顺鄱阳湖而下,再过湖在九江口入长江,远至恰克图。
没错,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山西山西商人疏通的这条万里茶路,就是从武夷山下梅村开始的。近两年,当地茶商和后裔大力挖掘祖先历史,卖起了“文化茶”。整个霞美村也被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选中开发为旅游综合体。
百年“京龙”
小石桥下,溪水淙淙,小溪两旁的木风雨廊下,三三两两坐着扶着孙娃的老人。一些村民坐在一起打牌,另一些人只是坐着喝茶聊天。
冬天,不忙着品茶的时候,霞美村悠闲自在。
在村里宏伟的“大福地”大门外驻足,抬头看看屋檐下精美的砖雕。一个村妇走过来,自告奋勇帮我介绍这个大房子。一问,原来是夏梅邹家的媳妇毛志英。也是邹家。200多年前,靠经营茶叶致富,率先在霞美村建起豪宅。
据《崇安县志》(武夷山市原为崇安县,记者注)记载,康熙十九年,武夷茶市崇安霞美,鼎盛时期,每天有300余筏,转运络绎不绝。
据考证,这条茶路是从霞美市场运出,沿闽赣古驿道,过水关,到达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然后顺流而下到鄱阳湖,经九江进入长江,再顺流而上到武昌,转汉江到襄樊进入河南,再到山西泽州、祁县、晋中平原等地。然后出张家口,行军到隔壁草原,到达蒙古库伦,最后到中俄边贸城市恰克图,全程5000多公里。
雍正年间,疏通这条万里茶路的晋商到福建经营武夷岩茶,主要合伙人是夏梅邹。邹创办的商号名为景隆,景隆旧居至今仍矗立在村北大街。
20年前,毛志英和夏美来结婚的时候,新房就在这个大房子里。但在当时,她和丈夫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有如此辉煌的过去。毛志英说,多少年来,他们和普通农户一样,种了几亩薄地,艰难度日。在地面的边缘,有一些茶树,但一旦它们不值钱了,就没人摘了,几乎把它们都砍倒了。
毛志英的侄子,37岁的邹,也出生在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房子里。近几年武夷山茶叶市场渐入佳境后,邹家也在族谱中找到了“景隆”的描述:“去粤东,随洋船,福建茶叶全靠它,又便宜,又精又细,无价值,不欺,不与市比。扎实的老外发球多。”
2010年,和他的堂兄邹决定复制这句“经龙”,并把它作为邹的商业道德座右铭。他们重新注册了“京龙”商标,成立了万里茶路茶叶有限公司。
此外,他们还整合了邹后裔分散的茶山,开始统一种植要求、收购、加工、销售。
“购买我们的茶叶更多的是购买一种文化。”邹说,现在公司在武夷山景区开了品牌店,年销售额五六百万。
文化综合体的转型
当被问及万里茶路公司为什么不在霞美村开店卖茶重现当年“景隆”的辉煌时,邹回答说,因为那里人流量不够,不适合开店。
事实上,2005年,霞美村就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之后,石美成立了国有旅游开发公司,开始接待游客。
任命邹为该公司总经理。他记得第一年游客只有五六千人。“基本上,局面还没有打开。由于缺乏资金,相应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数量自然上不来了。”目前,霞美每年约有5万名游客,但平均每天不到200人。
2010年夏天,霞美经历了一场大洪水,近百户村民的房屋被毁。灾后重建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表示愿意介入,将灾民安置在村外,将霞美村打造成文化旅游综合体。
据公开报道,这个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元,占地4069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魅力商业古镇、影视旅游区、文化艺术中心、游客服务区、山脊运动区、高尚旅游度假区、生态自然景观区、霞美新村等。
然而,三年来,项目进展缓慢。“就是资金投放慢的问题。”武夷山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我。
但今年,作为闽北唯一的重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被列为福建省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据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即将进入快车道。预计年内村内风雨廊桥将先行修复,二期安置区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也在陆续进行。
“但我们还是不想搬出去,又舍不得。”毛志英看着屋外的小石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