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半发酵茶,其属性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由这两种制茶方法结合而成,所以其香味像绿茶的香味,口感像红茶的香味。同时,在其制作过程中,有晒青、烘青、抖青、炒青等工序,绿茶经过炒青,故名绿茶。
绿茶起源于武夷山,清布依学者王草堂在其《茶说》中有详细记载:“武夷茶采摘后,在大风天放在竹篮上(当筛子用),称为晒青。一旦它的青色逐渐被收集,它就被油炸和烘烤。阳羡山切片,蒸而不炸,火烤。松木、龙井是炒出来的,没有烤,所以颜色纯正。只有武夷煎烤,熟了一半红一半绿。
绿色是炒的,红色是烤的。茶叶采摘摊放,摊放掬起鹿(意为摇),香气越炒越香,并不过时。翻炒烘烤,然后挑出老叶老枝做一个颜色。此文由当时(1717-1720)崇安县(1989年改称武夷山市)人陆廷灿编为其《续茶经》。
根据《茶说》的记载,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程其坤先生将此法认定为乌龙茶制作工艺,并说:“现在福建崇安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保留了这种传统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特点。”
1855年前后,清朝咸丰年间,福建黑茶产量过剩,品质下降,市场不畅,价格下降,影响人民生活,促使茶农加深认识,改变生产工艺,创新色泽,如台北的袋装种子,郑和的白毛莲子羹(俗称白毛猴),以扩大市场,改革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