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茶
武夷山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汉代写的时候可能算到《神农本草茶经》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茶是一个古老的茶字。
神农是五千多年前中国南方各民族的酋长。根据历史记载,以及若干年前出土的五千年前武夷的悬棺和随葬品,当时武夷山上居住着土著部落,有一个部落酋长叫武夷君。
并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响。可见神农氏发明的排毒茶当然很快就传到了武夷山。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故事,是山中一位老人给当时的酋长吴翊钧敬茶,后人把一些老人奉为山神,建庙祭祀。
但是,当时的茶是一种野生茶,不是岩茶。这种野茶就是武夷茶农后来称之为“菜茶”的最早的母本。
瓦面茶
如果说最早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那么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武夷山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逐渐被世人所称道。
不过,当时的武夷茶并不是今天的半发酵乌龙茶,而是一种叫做“研磨糊”和“蜡面”的蒸压茶。这种茶不发酵不炒制。将茶芽采摘后稍晾干,放入器皿中蒸熟,压制干燥。喝的时候先研磨,用开水冲泡,称为“研磨糊茶”。
后来由于茶艺的发展,冲泡出来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浓稠的粥和融化的蜡(另一方面,茶饼上还涂了一层蜡,以保护茶叶品质),所以又叫蜡茶。蜡面茶制作精良,品质优良,深受当时宫廷文人阶层的喜爱。
团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著名的“煎茶”,虽然与今天的岩茶产于同一地区,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蒸青和压青工艺。它的前身是糯茶,但工艺更精湛。它看起来像一个小圆煎饼,用薄薄的薄纸包着,表面印有龙凤图案。所以也叫龙团风饼。团风饼茶用料精细,制作精美,产量极低。
据史料记载,宋代北苑有36家官饼店,每家饼店的产量只有二三百斤。元代武义九曲溪附近的皇家茶园,最高年产量只有900斤。所以在宋元数百年间,龙凤茶贵如黄金,只流行于宫廷和上层贵族士大夫之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到。正是因为这种奢靡,茶产业才最终走向衰落。茶农常年辛苦劳作,收入微薄。
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到了明朝,他们已经不愿意出龙凤团茶了。武夷山茶园大量荒废,茶农四处流离失所。朝廷不得不继续经营皇家茶园。流行了几百年的龙凤团茶终于消亡了。直到年中,武义县令在安徽造成了松子制(炒青散茶制)。然后随着岩茶和红茶的发展,武夷山茶业开始慢慢复苏。
武夷茶
清朝以后,武夷山的红茶受到英国女王的推崇,成为欧美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从而促进了红茶的发展。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的红茶主要是武夷山产的红茶,所以欧美人也把中国茶称为武夷茶。
19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白伦写道“我想我的心已经变得如此慈悲,我必须转向武夷的红茶”。
然而,随着滇红、祁宏、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的大量生产,武夷红茶产量萎缩。茶反而脱颖而出。由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气候,茶树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深受闽南和潮汕茶客的喜爱。
Wi
虽然武夷山红、绿、乌龙茶并存,但品质最好的茶是产于著名风景岩石区的乌龙茶。为了区别其他地方的乌龙茶,比如安溪,东凤凰等。有人根据武夷乌龙茶味道很浓的特点,称武夷乌龙茶为“发酵茶”。
后来根据武夷山悬崖多、岩石陡的地貌特点,武夷山出产的乌龙茶被称为岩茶。意思是长在石头上的茶。
岩茶的日益流行促进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据《武夷山志》记载,清代茶业鼎盛时期,每天有300只竹筏运出霞美茶市。到光绪中期,茶叶年产量8000吨,价值70多万银元。
与此同时,茶树的品种及其产品的名称也显示了光明的前景。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梳子等等,多达数百种。成为中国茶业经久不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