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之长,一座城市,即使穿越时间,也是繁华沧桑。
还是很迷人的!这是中国江西景德镇。
走在景德镇,你会惊讶于这里随处可见的陶瓷、灯柱、餐具、茶具、陶艺装置等等。许多国内外陶瓷大师在此驻足甚至居住,成为外国风景漂流的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从事陶瓷及相关行业的有近20万人,其间有3000多家作坊和工作室。
老老少少交织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这是一座迷人的城市。
在全世界陶瓷人眼里,这里是制瓷的天堂,是可以膜拜的朝圣之地。
今天,在其他瓷器产区,手工制陶技艺已经衰落,但景德镇依然保留着手工制陶技艺和完整的产业链,让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将创作灵感倾注到瓷土中,实现点石成金的艺术梦想。
可以说:长江满是泥,几百代制瓷工人汗流浃背;窑在千年的今天更加成功,化刀为笔,令人惊叹。
不要嘲笑手厚挖山,入土为安会迁都。海外有人来,崎岖的山是坦途。诗人陈之穗的《景德镇》这首诗,用简单写实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历史印象。诗中的‘土陶’、‘王都’、‘高陵’三个字,是景德镇称霸中国陶瓷艺术史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三个关键词。
‘土器’之所以直接取名景德镇,根本原因是它装的是瓷器。‘王都’表明了景德镇瓷器的地位,是供朝廷使用的。‘高陵’指的是‘高岭土’,是一种烧制瓷器的专用粘土。耐高温,可塑性强。因盛产于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
中国有悠久的瓷器历史。早在4000年前的商朝,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瓷器对中国人来说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普遍。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烧瓷的地方和工匠。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已驰名中外。
论单瓷制作水平和工艺优势,五大名窑未必不输给景德镇。但无论是汝窑的白瓷,还是哥窑的紫黑瓷,都可能曾经风靡一时,最终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所谓景德镇,早在春秋时期,就属于当时楚国的东部疆域。秦始皇统一全国,郡县制,景德镇为秦九江郡县级地。汉朝继承秦制,景德镇划归县鄱阳县。东晋时,景德镇所在的地方叫新平镇。隋朝灭亡后,采用唐历、唐成隋制,以及‘道州郡’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唐高祖李武莺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镇划归新平县管辖。因为地处江南,所以又叫‘昌南镇’。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昌南镇改名为“浮梁镇”。宋真宗对浮梁镇出产的青花瓷爱不释手,喜不自胜,将浮梁镇命名为“景德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景德镇这个词。此后,景德镇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世界瓷都,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据史料记载,‘新平陶冶始于汉代’,但元代以前,景德镇几代工匠都是默默无闻的陶工,名声并不明显。后景德镇工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从元朝到明清,皇帝任命专门官员监督景德镇宫廷瓷器的烧制。景德镇的“黄袍加身”瓷器开始传遍大江南北
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站在磁州窑、钧窑、龙泉窑等传统名窑的基础上,首创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开创了中国大型瓷器的烧制历史。在技术上,工匠们借鉴前人的技术,创新大胆烧制,创造了元青花、釉下红等许多前所未见的造型和釉型。在窑务管理上,朝廷正式设立‘浮梁磁局’管理窑务。元代景德镇制瓷水平的提高,是明清景德镇制瓷业空前繁荣的重要支撑。
一千年后,对于外国人来说,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瓷器。提起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镇。
以烧制瓷器闻名的地方有几百个。在众多制瓷之地中,景德镇为何成为世界瓷都,成为中国瓷器的名片?
一是水土蕴藏丰富的陶瓷资源。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只有学会利用‘天’,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只有‘天时地利’,事情才能成功。中国人讲究“金木的火、水、土”五行。善工,配阴阳,揉五行。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完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只起到外力匹配的作用。
要做好瓷器,金、木、水、火、土缺一不可。瓷器生产对瓷土的要求更加严格,烧制优质瓷器所需的高岭土就更少了。
幸运的是,景德镇地区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包括优质的瓷石和高岭土。这里出产的瓷石,品相极佳,含铁量极低,是制作青花瓷的绝佳原料。几乎不需要人工二次制备,天然瓷石也几乎涵盖了制作瓷胎所需的所有元素,不需要任何配比就可以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烧结成瓷。如果加入一点草木灰,在高温下可以形成自然的灰釉。
聪明的工匠偶然发现,如果在瓷石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器洁白如玉,胎体硬度更高,即使烧制温度超过1200度也不会变形。
同时,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地区,木材燃料资源丰富。其中,火苗高、温度高、粉尘少的松木成为烧制优质瓷器的良好燃料。配合烧制技术,可以点石成金,把窑火变成惊艳世界的瓷器。
老天眷顾,景德镇的主要河流长江穿城而过,成为水运的好条件。景德镇瓷器顺长江而下,进入鄱阳湖,被运往更远的地方。
第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做一件精品瓷器,不仅要有好的基因,还要有合适的环境。瓷胎的成型需要充足的光照。瓷石原料的加工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瓷土成型成胎体后,最怕的就是遇到霜冻,会使胎体颗粒松散,胎体变形。制瓷的地方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景德镇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各种条件似乎都是专门为烧制瓷器而制造的。
此外,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远离部落经济中心,有世外桃源的文化氛围,可以免受战乱,保证技术的代代传承。
三个原因:制瓷工匠包容创新。
技术进步需要取长补短,取百家之长,成就一家之大。“工匠四面八方来,天下将往。”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工匠们从以前的dyn中学习窑工的优点
世界上令人惊叹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窑工吸收了宋代青花瓷和磁州窑釉下黑彩瓷器的技术,大胆引进了波斯产的青花钴料。最终烧制出中国韵味明显、色彩古朴典雅、纹饰丰富、内涵丰富的元青花,打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瓷一统江湖的局面。从那以后,瓷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青花瓷一诞生,就迅速在宫廷贵族和海外阶层中流行开来。
景德镇工匠还根据康熙五彩瓷技术烧制出独特的粉彩瓷器。康雍历经三代,粉彩的器形、釉色、装饰都上升到另一个高峰,成为与青花瓷竞争的新品种。
四个原因:官民互动,官方行政支持。
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不是一天形成的。到了宋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初露端倪,呈现出繁荣的迹象,尽管只是靠民窑推动。《陶记》记录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当时各地有300多座民窑,初步形成了几座大型瓷窑。
在宋真宗期间,我偶然得到了一件景德镇青瓷,深受皇帝喜爱。被封为‘景德镇’后,皇帝还派尧城监督瓷器的烧制。元朝政府统一全国之前,派人在景德镇地区设立了‘浮梁磁局’。从那时起,瓷器的制造和销售一直由政府统一管理。
明成祖第二年,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立御窑,拨专款烧御瓷。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人力不遗余力,为烧制精美瓷器创造条件。
官窑虽然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推广,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生产。但这种耗费大量金钱和人力,政府大力推广的制作方法,却大大提高了景德镇的制瓷水平。
原因五:用现代分工合作思想生产。
在景德镇制瓷,你可以专攻某一个工艺,精确地反复重复,这为技术的极致提升提供了可能,也是景德镇站在世界瓷都位置上的重要因素。
003010记载,‘印、画、雕技艺娴熟,井然有序。’景德镇瓷器分门别类,某个公司会长期从事某个部位的生产,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都是最优的。比如湖田窑的“吴佳”、“段家”等专做瓷盒的作坊。
元代建立‘浮梁磁局’后,特别是明代官窑建立后,景德镇原有的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逐渐转变为更加精细的分工协作生产方式。官窑作坊内部分工明确。每道工序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大大提高了制瓷的效率和水平。
车间之间也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景德镇瓷业总体上分为四大主业:原料开采加工的“料线”,胎体制作和釉下彩的“坯线”,烧制瓷器的“窑户”,釉下彩的“红铺”。其次是为四大主业服务的各种服务业,如砖家户、木匠户、铁匠户等。
车间内各工种分工协作,车间外各车间密切配合,各取所需。一方面,瓷器生产规模成倍增长,以满足国内外瓷器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协作和负责任的工艺流程使瓷器更加精致。
这样,景德镇在竞争激烈的瓷业中脱颖而出,拥有遍布各地的古窑址,成为世界著名的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