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茶道”就是喝茶的方式。随着茶香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单纯的饮茶活动也开始有了精神境界。有时候,人品的不是茶,而是世界,是喝茶时的心情。忙碌的工作结束后,我把疲惫的身心拖回了家,没有吵闹,没有烦恼,坐在窗边,静静地品着茶,没有说话,也没有深入思考,哪怕只是发呆。-.茶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洗涤。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受到世人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不含酒精的饮料。
不同的人对茶道的理解完全不同。有人把它拆分为“茶”和“道”。茶是用叶子做的饮料,而陶则有些神秘。老子曾在传世书《道德经》中写道:“道可为道,非比寻常。”这种对“道”的神秘解释,给“道”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道”是一种虚幻而真实的存在,是万物遵守的规则。周身有一种平和宁静的道家精神,与茶紧密相连,茶文化由此而生。
在吴觉农先生看来,茶道就是要“把茶当作一种珍贵而高贵的饮品”,把茶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艺术,或者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小杯酒之所以能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和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喝茶只是一个简单的日常活动,但茶道赋予了它更深刻、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茶似乎总是与名人、学者、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茶道是对人们进行礼仪和法律教育的重要工具。庄万芳先生曾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诚、美、和、敬”,即“俭、德、诚、信、诚、爱、尊”。通过庄先生对茶道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与教化。
不要小看茶道。虽然只是喝茶的方式,但涉及到方方面面:茶艺、茶道、茶感、茶理、茶德、茶理、茶道指导,人们称之为“七艺”。茶道精神的内涵也相当丰富,但它始终以“和”为核心,注重引导个体享受美的过程,同时完成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最终实现全人类和谐幸福之道,以“和”为心,“七艺”为辅。因此,有学者将中国茶道理论概括为“七艺一心”。中国茶道之美,在于空与静。那么什么是“虚静”呢?
穿越历史的迷雾,追溯茶文化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虚静”之说。正所谓“至空之极,静而忠实于万物,又可得见。静、孤、不动是天地之本”,其实这种对“虚静”之美的追求主要来源于道家的美学理论。在道家的眼里,老庄的学说中,虚无是这个世界的真理,混沌是整个宇宙的常态,所以他们把生死和庸俗放在一边。众所周知的“道生一物,一生二物,二物三事”就是对“虚无”的最好诠释。
天地本来是从虚无中来的,万物都是从虚无中诞生的。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审美观念自然偏爱虚无和静止。其实“空”与“静”这两个字之间有一定的辩证关系,这是静的来源,也是空的具体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某种程度上,没有空就没有静,没有静就没有追求空静之美的中国茶文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封氏闻见记》书中有一句话:“茶道兴盛。王昭石没有喝酒的人。”不难判断,到了唐代,茶道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不可阻挡的潮流和社会时尚。那么“茶道”的创始人是谁,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的书。作为书籍作家,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茶道的创始人自然是这个茶圣。茶有好坏之分,制作工艺也不一样。但所谓“熟能生巧”,如果你品过的茶多了,自然就能品出其中的意境和味道。“上生烂石,中生柞土,下生黄土”。越是醇香淡雅的上品茶,越是在艰难的情况下生长,这种叶子可以炒出不一样的醇香。
茶道中的“空静”之美,看似很玄妙,其实不然。品茶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烦恼和悲伤都来自于外物的苦涩。茶道中所谓的“虚静”之美,简单来说就是在品茶之前,把堆积在精神空间的垃圾全部清除,静下心来,安顿下来,开始走进你真实的内心世界,离开茶的审美意境,在静谧中享受茶的清香、幽香、苦涩的独特滋味。
一个浮躁的人,根本体会不到茶道的美。随着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急功近利的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精神浪费正以前所未有的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茶道似乎成了人们精神救赎的一种手段。在忙碌的幕间休息时,泡上一杯茶,在喧嚣的名利场中,暂时放下那些俗事杂念,体验喝茶时刻的宁静安详,是忙碌的职场人放松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