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神的灵是强大的。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就是人文。茶道之美,首先是人之美。中国茶艺表现的是艺术,茶艺首先表现的是茶人的形美、仪态美、神韵美、精神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茶人的风韵之美。人们在长期有规律的茶艺实践中,借助佛家修行的“五道”: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来修身养性。
身体调节:饮茶者在品茶活动中要求坐、立、行。要想坐直,腰、颈、颈要挺直,筋骨要放松,眼神要平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要谦虚。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表情和行为是其内心感受和内在品质的表现,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要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均匀,不要粗、喘、急、乱。
调养:排除杂念和杂念,做到心无杂念(不想做与茶无关的事),浮(不浮躁),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空、静、宁。
食物:注意饮食适度及时,饮食适当,不要失去饥饿感,也不要过饱。
睡眠调整:不犯困,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可以通过“五音”进入“精神斋戒”和“座上忘形”的境界,得到智性智慧、自我超越、洞察自然、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和完善。它的特点是闲适、神秘的精神、从容的神态、超然豁达、优雅的风度。
第二,对称和不均匀
对称与不均匀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普遍比较重视的形式美规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线,中轴线两边相等。对称具有安静、稳定性强的美学特征,能衬托中心位置。
参差不齐是日本茶道所提倡的一种美学法则,在禅宗中可以解释为不可能性,即不规则。日本茶道界认为,完美的圆形、正方形以及一切对称的形状都缺乏美感,只有凹凸不平的东西才能给人无尽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也不排斥不均匀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自然的规律可以从对称的美中表现出来,而人们可以从不均匀的美中发挥更多的审美联想。这两个审美规律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茶室,我们选择千年古树的根做成的茶几,保持根部的自然形状。茶几桌面上的年轮组成了一幅如天罗织锦般的奇妙图案,桌面的形状和图案凹凸不平,美不胜收。另一方面,茶几上精致的茶杯和茶壶呈现出对称美。桌上茶叶的几何花瓶是对称的,而花瓶里错落有致的插花却是参差不齐的。对称美和不均匀美的结合,使茶馆里的美引人入胜,无限变化,居中,不会显得太杂乱。对称引用,体现和谐统一的整体美;阴阳运动已成为节奏美、和谐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的变化的共同艺术。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比比皆是。
第三,照看
《周易乾》:“一声对应一声,一声求同。水湿则火干,云随龙,风随虎。万物皆圣人所见。”意思是同类事物相互作用。志趣相投、观点一致的人相互呼应,自然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意是反应和共鸣。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作为形式美的重要法则,通常称为“应”或“指”。“指”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借鉴,可以把零散美的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进去
重复的审美表现的基本规律也来自《周易》。03010中的卦由“阴爻”和“阳爻”两个基本元素组成。阴爻和阳爻的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的卦像体现了一种重复之美。
如干、坤、贞、荀、阚、李、梁、兑等。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重复整体性强,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美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次总有新的发现,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巧妙的运用,还能深化主题,给人一种递进的美感。
表演茶艺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节目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反复合理运用。这样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单调、枯燥、乏味,还能提升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动词(verb的缩写)节奏
节奏作为一种审美表达规则,来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和生命的生长发展。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节奏”是中国人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文化自觉的基本标志。这显然是对民族灵魂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了“节奏”特殊的使命,即表达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终依据。音乐利用长短音符的交替和强弱音符的重复来创造节奏。书法家和画家用线条和意象来安排和组织动作,表现节奏。
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解说、动作都要富有节奏感。比如茶人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交流、盈缺、正反、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间歇、反复的变化来表达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层次、重要性、优先性、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而形成规律。节奏更有趣,更感人,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节奏,认为节奏是美的,通过生动的韵味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不及物动词简单
03010说:“行易知,坤易能。很容易知道,简单也很容易从简单和世界中学习。”老庄美学认为,朴素在世间无法与美抗衡。鲁豫在《周易》中也强调:“茶是用来喝的,最好给善于节俭的人喝”。
走在简单闲适中,有着深邃无限韵味的美才是极致的美,这就是儒家“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审美观。
中国自古就有“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无形胜于有形”的审美情结,简约质朴既符合茶道的本质,也符合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美的追求。郑板桥,清代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之一,喜茶善画。他的竹画挺拔,格调高雅,朴实无华,极具韵味,被后人奉为绝技。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简约美有着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去繁就简。
中国的茶艺强调简单和美丽。在中国茶艺中,简表明她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戴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说多余的话。它的特点是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金色和错色,而是清纯脱俗,素雅淡泊,淡然承诺。
七。和谐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和谐是求同,对比是存异。和谐是指并列和连接两个紧密的事物。和谐与对比在茶艺表现中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还表现在声音、质感、形象等诸多方面。在根雕茶几上放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感的和谐;在竹茶盘里,有一个粗糙而
淡雅神秘是中国茶艺追求的艺术美,中国茶人追求人格的崇高和气质上的质朴,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要追求以静、静为特征的审美表达。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往往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皿的洁净、环境的优雅、心灵的闲适。在茶事服务活动中,茶人用诗画助茶,为茶事环境增添优雅。茶作为琴棋书画的补充,是为了给茶人提神。用茶嘲讽世界,是为了显示茶人的骄傲。以茶会友,是为了表现平淡而精致的友谊。
“游喧”在禅宗里叫“深不见底”,即深意,含蓄、意味深长、耐回忆。隐逸之美与禅宗精神有很深的关联,带有神秘主义色彩,难以表达和描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性和统一性
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凡事消极积极,以为和谐。”老子的宇宙生长论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审美法则的理论基础。“三事”是多样的,“冲动和谐”是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也是茶道美的综合表现。
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说法,“不闻不问,不闻不问。”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无法有音乐的美感,自然也就“不听”(不听)。单一的物体,不能造成视觉上的美感,自然就没有吸引力。中国古典美学既强调美的多样性,又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违”。“和而不同”意味着多样性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完全相同的。在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宜兴产的紫砂壶“圆而不方”。在壶艺大师们的笔下,圆形、方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千变万化,他们制作的圆壶、方壶造型各异,各具特色,让人百看不厌。“犯而不犯”就是多样性要统一,不能在变化中凌乱。为了达到和而不同,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要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在茶艺审美要求所表达的诸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这样才有先后之分。生发的关系意味着茶艺中的许多美的因素应该像一棵树。根、干、叶同根生,美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多样统一的规则指导下,中国茶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和谐之美,各部分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显露出来。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保持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