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茶文化 石门古茶道茶香

石门古茶道茶香

6月26日,在李坪村的一块茶园里,几名土家族姑娘一边采茶,

标题:石门古茶道茶香飘万里

6月26日,黎坪村的一个茶园里,几个土家族姑娘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

在太和茶馆,文物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石门县,有一条明清时期形成的古茶道,连接湖南和湖北,长达400多公里。这条古老的茶道从三个方向与长江相连,再通往万里茶道三大口岸之一的汉口,留下了许多传说。清朝末年,广东商人陆曾开了闻名两湖的泰和合和茶,开启了适红茶时代。贺龙元帅还在古茶道旁雕刻了一幅“一弓三箭”的励志图。

7月下旬,记者沿着古老的茶道来到茶乡石门,沿着古老的街巷,踩着绿色的石碑,走进老茶厂,看着古老的碑刻,探访失落的老渡口,探访这里昔日的繁华,感受今天发生的巨变。

1.茶韵悠久而古老。

7月23日上午,石门县索街乡水南渡社区,驼铃响起,10余人的“骡马茶队”出现在这里的古农村茶道上。他们穿着黑色的土家族服装,唱着劳动歌曲。骡子背上有两个枫木茶盒,石板上的蹄子发出“哒哒哒”的蹄声。

原来,这是石门县委宣传部组织拍摄《万里茶道出石门》宣传片,为8月初主持召开万里茶道(石门)工作会议,欢迎30多位专家学者考察石门古茶道,修改《中俄万里茶道全图》做准备。

这再现古代茶道的一幕,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勾起了农村长久以来的记忆。当地居民姜摸着现场,指着“骡马茶队”说:“我家的青砖房就是当时的骡马店。现在这个门前用一千多块青石铺成的古茶道,还和村民的茶园相连。”

63岁的江生动地讲述了古代茶道兴盛时的情景:“以前这里很繁华,都是江西人来做生意。泰和河哈的茶叶会经过这里,运到天津。茶骡队一来就有五六十匹。有二三十艘船停靠在水南渡。直到1963年路修好了,这里才平静下来。”

“120多年前,广东商人陆在(今石门县壶瓶山镇)创办了泰和合茶。最高峰时有几十个子村,6000多名职工,300多艘帆船,1000多头骡子,年产适红茶15万公斤,还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担任宣传片总导演的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喜斌讲述了石门茶的历史。

西北石门山高大,海拔10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是茶叶种植的“宝地”。自古以来,石门产好茶,西晋时就有“武陵七郡产佳茶”的记载,石门就是武陵七郡之一。石门牛地茶是唐、宋、元、明、清的贡茶。明清时期,石门主要生产白茶。

“1887年春,广东商人林和陆来到石门镇,准备在湖北鹤峰开铜矿。他们偶然品尝了石门的新茶,喝了之后惊叹不已。第二年,陆在开了一家茶业,专营红茶,并结合地名将其命名为。适宜的红茶,外形细腻紧实,色泽深沉,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很受欢迎。”龙希斌一边组织拍摄,一边做解说员。

在长期运输茶叶的过程中,石门逐渐形成了明清时期的骡马古道。鲁到石门后,为党运廉价红茶,组织人凿山凿石,拓宽拉伸骡马古道,捐修青石茶道400余公里,桥梁数十座,疏浚习水河,形成多条通往赫夫的支线

通过古老的茶道,茶叶、药材、桐油等山货运了出去,盐、布等生活用品也运了进来,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进出。目前,石门留下的弘毅古茶道沿线,仍有大量青石路、石刻、古茶园、遗址等,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线路。

石门县副主席杨时任县茶办主任,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茶经》:“石门嘉善的茶禅文化对外输出,宋代禅师克勤主持嘉善灵泉寺期间,潜心求胜《碧岩录》。他写的茶禅一正宗就传到了日本。日本流行的茶道起源于嘉善。至今,日本茶馆里依然常见描绘嘉善美景的手法。夫妻俩猿抱子回清丈后,鸟头花落在碧岩面前。宗教、艺术等之外。石门县太平镇石水田村至今仍有一座天主教堂。这个天主教堂以前是太和合和茶的储茶仓库。”

太和河岔,位于壶瓶山镇,是石门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址。记者沿着古老的茶道前行,到达泰和茶庄时已经是傍晚。泰和茶业集团大楼有飞檐,灰墙灰瓦。推开雕花青石门,茶香扑面而来。

维修后的泰和合茶,前后三间,大理石门窗,木质建筑,雕梁画栋,里面陈列着许多茶盒、茶包、茶壶、茶鞍等物件。一楼正厅接待客人和作品,楼上有16个亭子。楼上的木楼梯上,还留着马蹄印。“运茶的时候直接把马牵到二楼装卸。”龙希斌指着楼梯上的马蹄印说,泰和茶楼屡遭破坏,现在只剩下主楼和东侧的一些茶楼、骡房。通过现存的太和茶楼,也可以看出这个建筑群在当时是宏伟的。

“乘繁荣之机,鲁大力兴办益田、益都、义学,设立赈济处,为民众义诊申请药物,赈灾义诊。沙溢古镇很快发展成了小汉口和肖航。”龙希斌说。

古老的石门茶道成为了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通道。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贺龙、王、陈振亚等革命先辈的足迹。常德知名文化人张天福说:“这也是红色古茶道。”

1928年,贺龙在石门建立苏维埃政权,石门成为湘鄂西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2月,党中央指示湘鄂情红四方面军向东,与红六军团在洪湖地区会师。贺龙请来石匠,在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贺家台(今石门县南北镇贺家台村)后山不远处的岩壁上雕刻了一幅“一弓三箭”的图画,寓意中国工农红军必须击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画面前,红军战士集体宣誓:不取得全面胜利,绝不归还。

在何家台村古茶道旁的巨石上,“一弓三箭”的石雕依然清晰可见。\"贺龙元帅亲自指挥工匠来雕刻这个.\"龙希斌扒开覆盖在石雕上的草说。

从皂市到苏鲁厂的古茶道上,进入慈利县城,湍急的水上有一座古桥。一个中年人躺在桥上的摇椅上,摇着蒲扇乘凉。龙希斌把记者带到桥上,边走边说:“这座桥叫白云府桥,是古代茶道中的一座重要桥梁。贺龙元帅带领红军在这一带打游击,多次走过这座桥。1935年7月,发生水灾,白云府桥被冲毁,贺龙元帅让人重修,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

3.期待已久的深闺

为了使石门古茶道和茶文化走出闺阁,一些专家a

2013年3月,***总统访问俄罗斯。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万里茶道”是连接中俄两国的“世纪大动脉”。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和蒙古还共同启动了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石门县还加强了对当地400多公里古茶道的保护,并于2016年启动了古茶道文物普查工作。

龙希斌更有活力。他出资10万元,请人到村里收集马鞍等文物。2017年5月,为了迎接国家文物局考察弘毅古茶道,展示石门茶的历史文化,身患糖尿病的龙喜斌带着药,搬着沙发,在县城苗文茶博会工作了7天7夜。2017年9月,为了迎接第二届弘毅古茶道座谈会,他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把正在修缮、堆满垃圾的太和合茶原址,变成了一座富有茶文化历史的红茶博物馆。知情人对他竖起大拇指:“你会变魔术!”

受龙喜斌影响,石门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英琼将自己收藏的近千个茶盒、1000个茶包、1000套茶具无偿捐赠给石门县博物馆。县文化馆84岁的退休干部贾躺在病床上写茶歌。

为了充分挖掘石门茶文化,龙喜斌带领博物馆工作人员寻找古建筑、古茶园、古渡口等古茶道遗迹45处,收集茶盒、茶包、茶具、马鞍等可移动文物6000余件。龙希斌激动地说,“这些遗物和文物证明,石门是古代茶道的重要枢纽。”

去年,根据国家级、省级和俄罗斯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石门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申报世界遗产初步推荐名录和中国段申报世界遗产一般推荐名录,为万里茶道(石门段)申报世界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7月,石门县委副书记、县长郭必勋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万里茶道高峰论坛,石门古茶道再次得到推广。

4.茶产业在繁荣的道路上蓬勃发展

石门茶,从古至今,滋养着茶村的儿女,成为众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

“土家族姑娘可爱,甜酒窝可爱,一壶茶香醉人,一曲山歌飘天外。”在石门县壶瓶山镇里坪村的茶山上,几名身着红衣的土家族妇女一边采摘茶叶,一边唱着土家族民歌《碧岩录》。悠扬的茶歌,伴随着茶香,飘向远方。

50岁的唐春涛把采摘下来的茶叶装进腰间的竹篮,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我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时我的两个儿子都在读书,丈夫生病不能干重活,家里靠种地勉强糊口。”唐春涛告诉记者,2014年,常德市委派的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帮助村民大力发展茶产业。唐春涛家种了15亩茶叶。去年10亩进入采摘期,收入3.2万元。今年春天采摘芽茶,唐春涛卖了两万多元。唐春涛所在的黎平村也从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茶叶专业村。三年来发展有机茶3000亩,203户589名村民靠种茶致富。

“石门产茶区80%的农民来自茶叶,茶产业带动了2万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严说,近年来,石门县大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有机石门茶品牌,稳定石门银丰绿茶生产,加快恢复传统适制红茶生产。目前,全县有茶园18万亩,年产干茶2.2万吨,年出口量超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06718.html

作者: 茶道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