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和谐之美”在世界各国中并驾齐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最先确立了这一特点。春秋时期的孔子认识到了“和谐”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所谓“和”就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可以用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和万物和谐,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平安。和谐是理性的克制,和谐是两端的平衡,和谐是对自然的保护,是一种包容,是一种胸怀。
注重个人的和谐,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儒家思想在秦汉和明代不断强化,已经深入到国民骨髓,成为重要的国民性格。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人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培育和浇灌出来的,具有中庸、讲究的特点,所以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内在特征。由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创立的中国茶道在形式和器具上都体现了和谐与统一。比如在泡茶用具空气炉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周易》中的图像编号原理。空气炉是用钢铸成的鼎形,在空气炉的一只脚上铸有“阚为水,荀为风,李为火”的铭文。
茶本身也是一种平和的东西:人的心情可以通过煮茶、品茶来平复,品茶的审美境界可以消除人的烦恼。唐朝飞闻对茶性的体验是“其性清纯,其味淡清,其用烦,其功和谐,即饮茶能平复人的心情,产生一种冲淡、凝练、高洁、淡雅的韵味。宋《大观茶论》说,茶,因有山川之灵气,能“驱散郁结,引至安宁”。儒家认为,中庸、和谐、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曾说:“礼以和为贵。“礼仪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礼仪包括两个方面:是对自己的要求;第二是如何对待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律,按照礼的精神对待他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这就是中国人重视仪式的原因。礼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礼记》:“对人谦恭的人自卑,尊重别人。因此,礼貌意味着人们应该谦逊地对待他们与他人的关系,降低自己的身份并尊重他人。这样,“虽然负贩必尊,而匡呢?虽然财富知道好礼物,但它既不傲慢也不不道德。如果你很穷,知道好礼物,你永远不会尴尬。“礼仪是对人的尊重,不是对等级或财富的尊重。所以,卖家要尊重他;有钱人也要尊重他。贵则有礼,贫则有礼。礼物一方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情,做到谦虚、开放、大方。
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视和倡导,中国人特别注重礼义,言行举止都尽量讲求礼义廉耻。人们总是有意识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自己的礼仪教育,试图通过礼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
礼追求和谐,茶属性的作用就是和谐,所以讲究茶道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专家考证,过去有一定的敬茶规矩,讲究所谓“三茶”,即根本不喝,只用它来迎客;第二种方式是为了喝酒和深入交谈;三茶上来,就是送别福建的意思。这是很讲究的:客人到了,谈话不深,茶还淡,只是表示尊重而不是真的喝;谈吐好,爱情好,茶香浓。因此,慢慢喝,充分利用你们的友谊。聊得尽兴,茶越来越淡,停饮送客也是情理之中。以茶为友,也是追求和谐的一种方式。几个知心朋友聚在一起喝茶品茶,是一种难得的和谐状态,所以称之为“君子之交”淡如止水,用以区别于俗不可耐的“小人之交”。普通人也用茶来求人,互相问候,以示和睦相处的感情,所以以茶待客是一种传统的茶道。如果到了没有茶,说明懒。
此外,茶还广泛应用于婚礼、葬礼和祭祀仪式中。可见,在中国古代,人、神、鬼都要以“礼”相待。
以上分析说明,在中国人的民间生活中,哪里有茶,哪里用茶,哪里有礼仪,哪里就有茶。喝茶已经成为礼仪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人生礼仪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与茶的特性不谋而合。
儒家人格思想的基础是孔子的“仁”。“仁”的特点之一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儒家的这种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根基。林语堂先生说:“茶象征着世界的纯洁。”茶是一种文明饮品,被认为是“饮中君子”。茶的“君子性”有多种表现:一、茶的性质决定了茶的“君子性”。前面说了,茶性温,使人清醒,还能治病强身。茶可以说是对人有益而无弊,所以茶自古就有君子之称。其次,茶的所有属性都体现了它的“君子之性”。茶的属性之一,就是它的外观和神态受人景仰。第二个属性是茶被视为人类纯洁的象征。茶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饮用,都必须非常干净。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把茶和人格联系在一起,说茶德就像一个人的德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正直的学者都极力主张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献身于正义事业,并热情赞扬诚实正直等优良美德。当这种崇尚君子之风的心理与饮茶的天性相遇,欣赏爱情的感觉就会渗透滋生。
文人,在细细啜饮,慢慢体察之后,在色香味的奇妙鉴赏中,与物感同身受,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升华。
儒家的人生观积极乐观。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总是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方面,“足”字说明真正的朋友是多么珍贵;另一方面也说明选择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多难。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好朋友能激起人们“遇圣思奇”的欲望,能与你进行一次难忘的交心之谈,能与你分享二人世界的快乐。有这个朋友自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幸福与物质环境无关,而与精神因素有关。儒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孟子发展出来的与民同乐。与民同乐,说到底是一种爱的施舍,是解决之前的问题,享受之后的快乐的真实体现。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呵
中国的茶文化也包含积极有益的乐观主义。在中国古代,嗜茶如命的人比比皆是:苏东坡嗜茶如命,所以他想不通晋代人刘玲为什么长期饮酒。唐朝有一位天生嗜茶的兵部尚书,喜欢亲自炒茶,无限制烹茶,整天捧着茶具,乐此不疲。文人不仅用茶来激励人,而且在失意或经历挫折时,也把茶作为慰藉人生、平衡心态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能从品茶的境界中找到精神慰藉和生活满足。唐代魏对茶的评价是“去尘除烦”,即饮茶可以消除人的烦恼。爱茶的周先生说得好:“有的人心里很烦。如果你想让他们去撞墙思考,那会更讨厌,更可怕。”专心泡茶,自然就进去了,很安静。我们在享受一壶茶,我们在享受代表宇宙的茶,同时我们也在和好朋友一起享受。多开心啊!\"著名茶学家庄万芳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茶文化所体现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就像喝了一杯茶,精神饱满,快乐如仙。对于一个客人来说,喝一杯绿茶是一种轻松和无限的快乐。如果是同事,那就更有意思了,一边喝茶一边聊佛经。一杯龙井茶,千岛玉叶或古竹紫笋一杯,芽叶浮于水而不散。
古人在饮酒时也注重环境的优雅,主张饮茶可以伴明月、花、琴韵、自然山水,做到怡情雅致。民间的茶馆、茶楼、茶馆,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这些都使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欢快、积极、乐观的主体风格,使中国茶文化区别于消极的隐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