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喝茶历史悠久。因为茶有“三德”,有利于在丛林中修行,“茶之德”孕育了禅宗茶道。僧人植茶、制茶、饮茶、开发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茶道基本属于禅宗茶道,起源于中国。
明代乐纯写《雪庵清史》,把居士的“清班”列为“烧香、煮茶、打坐、寻僧、供佛、参禅、说、做佛事、翻经、告白、放人”,“煮茶”排在第二位,甚至排在“供佛”、“参禅”之前,证明了“茶佛是瞎的”。
和尚喝茶历史悠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各行其道,不畏寒暑,常取小石。他们拿的是松木、肉桂和蜂蜜,喝的只是茶。”
这是早期僧侣喝茶的官方记录。东晋人单道凯,在程朗昭德寺打坐修行,经常服用带有松木、肉桂、蜂蜜气味的药丸,并饮用由茶叶、生姜、肉桂、橙子和大枣制成的饮料“茶素”。清饮是宋代以后。应该说唯一能喝的就是当时正宗的茶汤了。虎居石《食论》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菜同食,使人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金鹿说的:“六碗神仙灵”;七碗吃不完,只有两个腋窝在轻轻吹。“和韭菜一起吃,会让人四肢沉重。是否属实,尚未考证。锅房上的作者名字是化名,以“居士”之名注定与佛教有关。
和尚喝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茶神出家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鲁豫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他生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岁:“还是说早上听到湖边聚集了一群大雁,给一个婴儿盖上翅膀,把牲畜收走了。”鲁豫3岁在竟陵龙盖寺被养大,由主人曾芝姬抚养。9岁随济公学佛。11岁逃离寺庙,随杂剧团闯荡江湖,学习杂艺,成就斐然。28岁以后,我交了一个和尚朋友,即诗人皎然,又名“石皎然”、“和尚皎然”。28岁以后,我住在湖州市标山一带。陆羽从小就跟随姬宫学习制茶技艺,并对这门技艺着了迷。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的他在湖州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写这本书,与他长期生活在茶区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教经验。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在种茶、制茶、沏茶、饮茶等方面的生活经验总结。中国茶道一直在寺庙熏香,所以有自己的佛性。
为什么和尚会对茶上瘾?其茶道源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打坐时,整夜睡不着;吃饱了帮助消化;茶可以抑制性欲。这三个是经验之谈。佛教理论传入中国,成为独特的禅宗。禅僧、居士日常的修行方法是禅修,需要禅定、冥想,以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澄明”。它的姿态要直,“不要动摇,不要铁面无私”。通常,静坐是三月。老和尚难坚持,小和尚更困,更难。喝茶可以提神醒脑,赶走睡魔。饭后可以打坐,容易消化不良。喝茶可以促进津液的产生。佛门虽清净处,不染红尘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小和尚正值壮年,难免白日做梦。即使是老和尚,看到拜佛的美女也难免走神。喝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又是佛教的首选饮品。
僧侣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种茶和祭祀
古代的名茶大多与佛教有关。比如著名的西湖龙井茶,鲁豫《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了宋代,来自天竺的湘北茶和白云茶被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石峰公户寺喝龙井茶,封寺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种植于汉代。在(757-762)年间,一个和尚把这种茶送给了常州刺史李(宜兴在古代属于常州)。鲁豫出席了茶话会。陆羽称“洋县紫笋茶”为“芳香之品”,《惟我感受圣麒麟和谐心跳》刺史李成立茶话会,监督洋县茶进贡朝廷。从此,洋县茶获得状元。显然,洋县茶最早的种植者是僧人。
有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寺、蒙山知聚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明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益泰雁荡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寺、南京栖霞寺、长兴顾青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赵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