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在地处雾灵山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自治县中寨茶海基地,吐着嫩绿舌头的“白烨一号”新芽正在吮吸雨露,肆意生长。村民们提着竹篮来回穿梭,手指飞舞,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白烨一号’翠绿翠绿,生长在茶山的绿荫里。采茶喝,嘴里爽,心里甜。现在政策真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的恩情。”4月28日中午,阳光明媚,茶农许克振在普安县红薯镇白茶基地带头唱起了一首自创的民歌,感人至深。青山遍地,新茶遍地。在雷山县大塘镇叶仪村的“白烨一号”种植基地,雷公山脚下,村民胡颖和20多名老乡正在除草。“今年我们采摘的是明前茶的收入,收入高的能有每斤100多元。”胡颖的眼里藏不住她的喜悦。4年前,一批名为“白烨1号”的茶苗从浙江安吉县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如今,已在普安、沿河、雷山三县落户的“白烨一号”乐见成效。“感恩茶”已经成长为青山、富民、茶香的“金芽”。从“脱贫”到“脱贫”,再到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贵州上演了“一叶富民”的精彩故事,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烨一号”基地全貌。陈正当摄(贵州图库)“一片叶子”的深情3354棵“扶贫苗”跨越山海,落户贵州。故事从一封信开始。海的另一边。2018年4月,浙江安吉县黄渡村20名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黄渡村种植白茶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白烨一号”,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吃饭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情,这句话说得好。增强饮水思源意识,不忘党恩,发扬为党分忧、先富起来的精神,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在山的这一边。地处祖国西南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上下如火如荼。当时,截至2017年底,贵州有28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7.75%。如何加快脱贫步伐,与全国人民同步步入小康?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贵州正在奋力探索,不断破题。抓住东西部扶贫合作的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多次主动联系对接,积极配合原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茶叶研究所、黄渡村等实地考察。并成功获得“白烨一号”在普安县白沙乡地瓜镇、沿河自治县中寨镇、雷山县大塘镇捐赠茶苗。原种植面积4200亩,覆盖16个村(社区)。机会千载难逢。安县接收“白烨一号”茶苗2000亩,茶园命名为“白烨一号”感恩茶园,红薯镇屯上村连片1500亩,白沙乡唐卡村500亩。“我还记得,当满载‘白烨一号’茶苗的冷藏车到达普安时,我们都沸腾了。”蒲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里还是很激动。2018年10月22日上午,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五龙山,举行了“白烨一号”扶贫苗全国首发仪式。触摸地面。在第一次仪式上,时任屯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合成和时任书记盛阿伟
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闫红伟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插曲:2019年10月份就要种苗了,9月初还没找到合适的基址,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根据白茶的生长习性,大塘镇迅速瞄准了产业匮乏的高燕村、叶仪村、小河村。“这三个站点的生态气候、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白茶是可以种植的!”9月初,接到盛阿伟的电话,大塘镇的干部们都很高兴。说了就做了。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种植.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千亩“感恩茶”示范基地全部建成,涉及东西部扶贫合作资金、县政府自筹资金和企业社会资金共计600多万元。“三百万茶苗真的给大唐带来了‘及时雨’,用产业造血打破了贫困。”雷山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胜康说。“白烨一号”是一片从东向西飞的叶子。它承载着党的深情厚意,穿越山海,温暖而来。“一片叶子”的力量——“摇钱树”改写贫困历史。4月28日,记者走进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干净整洁的通村路上,一块写着“感恩茶园生态屯上”的石碑十分醒目。“以前村里都是泥路。‘白烨一号’到来后,大家不仅信心十足地发展了产业,还改变了村子的面貌。”蒲县红薯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说。48岁的许克振是屯上村半坡组的村民。自2018年“白烨一号”落户上上村以来,她一直在茶园里劳作,除草、施肥、采茶。“有了这个茶园,生活舒服多了,我们家每年增收一万多里!盖了新房,买了车。”许克振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像许克振一样,仍然有很多人因茶叶而增加收入。在普安,“白烨一号”感恩茶园覆盖10个村(社区)862户2577人。“荒山变茶山、贫困户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白烨一号”在普安落地生根的成功实践,成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茶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为确保“白烨一号”在我省取得实效,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高水平、高效率推进“白烨一号”白茶工作。2018年10月,我省成立了白烨一号工作专班,联合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成立了白烨一号专家服务团,定期到白烨一号基地开展技术指导,集中资源,全力打造“感恩茶园”和扶贫示范基地。中寨镇位于沿河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87公里,有“三尺平地”,常年云雾缭绕。是沿江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过去,当地农民大多在小山坡上种植玉米和其他作物,当地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告诉记者,当时志强村的贫困率为42.5%,更不用说进村只有一条崎岖的路,更不用说经济来源了。为了谋生,所有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家就靠‘白烨一号’了。没有它,我就得出去打工,我三个孩子的学业都会受到影响。这茶树是我们家读书、扶贫、感恩的茶。”在三汇溪村的茶山上,记者见到了茶农秦。秦说,茶园管理并不是一个累人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按时拿到2000块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甜。“‘白烨一号’
得益于“白烨一号”茶园,如今全村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我有生之年,我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民的亲切关怀。贫穷被赶走了,现在我找到了最适合村子的产业。年轻人回来,我家乡的发展就保住了根。”谈起变化,高燕村的老村民杨童舒竖起了大拇指。雷山县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就业等方式组织贫困户和搬迁群众就业。2021年,“白烨一号”的管护和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农民1000多人,当地就业50多人。就在今年春天,雷山县的千亩“白烨一号”迎来了最初的收获期。一期采摘白茶约1000公斤,茶青产值约10万元。“白烨一号”茶园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一片叶子”——的传奇,日益凸显了巩固扶贫成果的效果。“我家承包6亩茶园,每天收绿茶要25斤左右,能赚2000元左右。真的很好!”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三会溪村村民马在国说,春茶采摘后,以80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加工企业,经济收入更加宽裕。目前,中寨镇“白烨一号”种植面积已达5350亩,一片茶叶逐渐长成“金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今年初,中寨镇积极探索如何将镇上5000多亩“白烨一号”茶园回租给农民,农民通过承包茶园成为“茶老板”,纷纷为自己打工,收入持续增加。在“回租回包”中,该镇引进两家企业负责茶青收购加工,并与茶农签订每斤70元茶青的保底收购价格。同时,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丁彦旅游有限公司,号召全镇15个村(社区)和个人将闲置资金投入公司,获利后再按投入资金比例分红。截至4月24日,该公司已采购茶叶25551公斤,营业额100多万元,并通过预售和网络销售的方式,在微信或Tik Tok平台上以每公斤480元的价格销售,净利润9万余元。中寨镇党委书记刘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和完善“退租还包”模式。在盘活集体资源的同时,白烨一号将走出深山造福当地百姓。种茶就要卖茶。普安县与浙茶集团共同投资2.8亿元,共同建设浙茶集团普安“白烨一号”茶叶产业园,明确将普安作为浙茶集团在西部地区加工名茶的基地。“浙茶集团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同时也为‘白烨一号’解决了‘产品无品牌’的问题。”贵州普安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说。普安作为古茶树之乡,茶树资源丰富。去年,“白烨一号”感恩茶园种下了“四球古茶”树苗。通过套种,使茶产业逐步实现短期盈利、长期发展,不断夯实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基础,确保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效。目前,普安白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万亩。该县将以“白烨一号”感恩茶园建设为样板,引领普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雷山杜泉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吴凯工业园白茶加工厂,自动化茶叶生产线上,风选机正在“吹”出次品。精品茶叶经烘干、调味后,包装打包,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大塘镇副镇长李进喜说,它将
省乡村振兴局发展指导处处长王晓峰表示,目前,茶苗整体长势良好。今年已采摘茶青2.72万斤,产值约97.1万元。“白烨一号”巩固脱贫成效日益凸显。春天,“一片树叶丰富一个民族”的故事正在继续.贵州日报记者金钟秀吴梁汉泽编辑二审三审田
“感恩茶”长成“金芽”|贵州“白烨一号”茶苗捐赠与援助的故事
一场春雨过后,在地处雾灵山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自治县中寨茶海基地,吐着嫩绿舌头的“白烨一号”新芽正在吮吸雨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0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