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饮茶习俗支配着生活在内蒙古辽河上游的辽代契丹人,并长期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俗。史书上说“马追水草,人羡芝”。“吃牛羊的肉酪,但去衣皮,食其粥”。始于五代,止于北宋,传入中国209年。
契丹人最初加入唐朝。唐太宗在他的地方设立了一个总督办公室。唐朝后期,中原诸侯国地区四分五裂,战乱不断。契丹人趁机崛起,成为漠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继续南下。五代时,公元916年,阿保机自立为帝,为辽太祖,定都今内蒙古。主要占据长城北部和燕、云等十六州,位于长城内外,统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在经济生活中,畜牧业一直占据首要地位,但“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种植”,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辽代圣宗、兴宗年间,粮食丰足,五十余城设“和合仓”,国家日益强盛。
契丹人在五代时就有饮茶的习俗,茶风日趋火热,家家户户一天离不开茶,这与其日常饮食结构和多风寒冷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重大节日,朝廷品茶祭祖祭天,款待宾客使节,有隆重规范的礼仪。
契丹人的节日有立春、崇武、夏至、中秋、元旦等。春日伊始,皇宫举行了庆祝仪式。当皇帝进入内殿,他带领他的官员崇拜祖先的肖像,并提供酒。皇帝在当地的牛面前烧香,献上三杯酒,演奏音乐。然后用彩色棍子抽打牛。秘书报告了春天的到来,官员们也用彩色的棍子鞭打了当地的牛三个星期。然后带领以上官员到庙里,撒五谷豆,打当地的牛,官员们依次坐下,喝酒,吃春盘,喝茶《辽史》。
据《辽史礼志》:“帝后六拜,在职者皆拜。娘娘复位坐定,打了程枫的茶、果、饼、饵,献于神处。
宋让官员和仆人站起来,皇家茶出来,皇帝站起来,进入内阁,带领官员和仆人从东到西.官员和仆人鞠躬称赞,说万岁,称赞:请坐,称赞!(赞:赞礼)两廊效仿人,喝茶,喝酒,用餐,水果。\"
1994年,河北省宣化地区发现了辽墓。其中6号墓、7号墓、10号墓的壁画上均绘有侍女碾茶、煮茶、拜茶的茶道程序,证明契丹贵族嗜茶非常广泛。
五代时期,辽国与南唐的交往最为密切。会同元年(938),廖卖给南唐羊三万匹,马二百匹,以其价值买回罗、万、茶叶、药材等物资。双方的水陆贸易也很频繁,交换了大量的茶叶,所以可惜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后唐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开设马市,与辽国进行贸易。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契丹“黑水娃儿部赴邓州卖马”交换所需茶叶。
北宋统治了168年。建国之初,他两次出兵灭辽,结果都被打败了。然而在公元1004年,却缔结了“禅院联盟”的条约来羞辱这个国家。宋许诺每年帮助辽丝绸20万两,白银10万两,化干戈为玉帛,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边境和平。
辽宋贸易始于北宋初年。廖所需要的茶叶是通过馈赠和交易获得的
辽宋进入和平时期后,双方达成协议,先后在河北边境开辟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苏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四个市场,其中雄州市场最为重要。宋朝出口的商品有:茶叶、瓷器、亚麻、漆器、丝绸、香、苏木等。辽出口的货物有羊、马、骆驼等。对宋辽贸易采取“略优于其价值”的优惠政策。宋朝出口的是加工品,辽朝多为牲畜,所以垄断市场贸易对宋朝有利,每年从垄断市场收取的垄断税高达150万。获利丰厚。《契丹国志》辽方在贸易中也获得了大量税收,双方受益。除了官方贸易,民间走私贸易也很活跃。虽有禁令,却是禁止的。
契丹人的待客之道是“先汤后茶”,与宋人的“客到即茶,去即汤”正好相反。用的是甘草煎汤,而圆茶则用锯子切碎,“锅直接用银铜在炉口上煨”煮着喝,贫富一天离不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