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安静,曾经喧嚣,曾经繁华。留在中国的土地上,留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会被时间抹去,流淌在上面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
茶叶原产于中国云南。茶为国,中国人喝茶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茶从唐代开始就是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的必需品,也是藏族人的生活。
马,来自西北边陲的好马,是内陆地区运输、骑乘、农耕、作战的重要工具,是古代的汽车、坦克、拖拉机。
古道,有1400年的历史,茶马不断在上面流淌。人与马之间的道路像一条血管一样纵横交错在中国西部的广阔景观中,血管里涌动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液。
“茶马古道”是有情怀的四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神秘。我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是在1991年。那时候它还没有这么有意义有魅力的名字,却吸引了我十几年。为了了解这条路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来到茶马古道一带十几次。现在它依然吸引着我,不是强烈的吸引,而是长久的向往。
多姿多彩,神秘未知,惊险多变,风情万种,茶马古道吸引人的元素应有尽有。我喜欢这条路,因为它经典——它静静地延伸,不因为被别人注意而存在,不因为被别人忽视而消失,不随时尚而改变。变化的是这条路在变。
茶马市场路——茶马古道——现在大家公认的专用名词。
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叫茶马大道。茶马大道起源于中国唐代汉族产茶区茶叶与吐蕃马的贸易,史称茶马互市或茶马互市。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场所,茶叶和马匹互相交易。时间久了,茶马之间就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渠道,就像古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几条著名的古道。
任何一条历史深厚的古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承载物质,传递文化,民族融合,血脉传承。
最初茶和马的关系是中原人把茶卖给西北少数民族,换取改良的马。藏区的藏族是茶的主要消费者。吐蕃,中国藏区的前身,到了清朝才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版图。但一千多年来,两个地区的互利贸易获得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双方的稳定,是双赢的。
需要提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中国几大文明古国密不可分。切断连接。茶马古道(从四川到西藏)的一段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线,茶马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天水、兰州等地有交叉重叠。兰州也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之一。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相关的甘肃考察期间,走过河西走廊,走访当地回族老人,向专家求教。
当我在茶马古道北边的贸易小镇,那个资料里提到过却不为世人所注意的地方,我激动不已。
十多年前,徐莉和他的几个热血同伴在走过艰辛而执着的茶马古道时,为茶马大道想出了一个亮丽的名字“茶马古道”。无论从语音节奏、语感、表意、结构,尤其是留给人们遐想的古义来说,这四个字都是最适合茶马道的词。
他们把茶马古道定义为:用马运输茶叶(以及盐等一些生活用品)的道路。
对于从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他们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一千多年来,不管内地是否需要马匹,茶叶都源源不断地从云南大山深处的教堂运往南方的藏区
茶马古道可以这么理解。在“茶马古道”这个意义深远的名称下,茶马古道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还是现在的茶马古道,茶和马都是路上的主角。当然,也有勇敢聪明的探险者为古代的路马车夫增添了神奇的浪漫。因此,广义地理解,茶马古道的视野更加广阔。
茶马古道的意义在于,它是一条古老的物流通道。
从今天完整的物流体系来看,1000多年前茶马古道上流动的茶、马、人,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物流体系要素。
因为喜欢茶,因为对这条古道好奇,茶马古道的很多地方我都在视野里走过。但是真的不容易完成。
不管我有没有去过,茶马古道和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任何和他们有关的东西都会让我心跳加速。原始的山川河流,滋养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茶叶,绚丽的西南风情,竹楼,火塘,土锅.为了这份牵挂,我不断学习探索,一次次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用足迹填满茶马古道的未知,勾勒出我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个词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茶马古道的梦想来到滇藏地区,试图用自己的双脚与过往的赶马人和解,感受几乎已经逝去的古意。
然而,在各种公共信息平台上,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命名和定义概念却是混杂混乱的——茶马古道到底是茶马互市之路,还是马(包括牛、骡)运茶之路?
多元文化交融之路茶马古道辐射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云南南部边疆的产茶区,四川、青藏、陕甘宁地区的产茶区,因茶相连,商队常年穿梭于广大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西部和南部地区与许多国家接壤。大漠孤烟,山河壮丽,牵动着历代中央政府的神经,历来为部落家、军事家所重视。边陲的宁静和茶马互需,造就了最初的茶马大道。
在茶马古道上来回穿梭的马帮千年历史中,茶马古道辐射区的各民族都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不断与周边民族交融。
由于战争、饥荒、统治者的部落目的等原因,中原汉族人不断南迁;再加上中原地区政权更迭、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诸多因素,汉文化与竹筒茶西部和南部彝族文化不断碰撞、挤压、融合、渗透、共存。
非凡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非凡的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绚丽的人文长廊在这里开启——分属羌族、百越族、百普族、汉族、土著等文化类型的29个民族,风俗各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民族地方宗教文化等信仰和意识形态并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各民族的建筑、服饰、艺术、美食、茶艺等民俗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茶道是这个展览馆的通道,对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意义重大。它不仅承载和传递了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茶道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海拔最高的文化交流之路。
古代的茶俗多姿多彩。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
产茶区的民族主要喝晒干的毛茶,这种茶是直接冲泡,用陶罐焙干,然后用陶罐冲或煮。他们还使用随处可见的材料来加工新茶(用植物叶子烘焙并用水冲洗,或在竹筒中煮沸,
思茅、大理喜欢喝烤茶,用当地绿茶,或者用沱茶、饼茶,烤好后喝或者混着喝。
而在滇西北和藏区,酥油(一些民族用其他油代替漆籽油和猪油)、鲜奶、盐甚至米酒、巴赞等。都是以单一或混合的方式混合,还有各种各样的混合饮料。
藏族人爱茶如命,纳西族、傈僳族、怒族、苗族等聚居区甚至有“早上一杯茶,一天威望;中午一杯茶,轻松劳动;晚上一杯茶,提神止痛;一天三杯,雷打不动”,每天喝茶都是三杯以上!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的爱尼族依然爱茶,而且还不够浓茶,甚至沉迷浓茶。各民族的日常饮食、祭祀、社交等活动都离不开茶,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茶的喜爱和依赖。
茶道古道的饮茶习俗因各民族所在地区的水、土、物产、民族文化、饮食传统不同而不同,且与其他民族混杂,风格各异。
资料来源:王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