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僧人就爱茶、爱茶,视茶为修身养性、静心养性的伴侣。为了满足僧尼的日常饮酒和待客需要,寺庙往往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和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中国有句话叫“名刹自古以茶闻名”。《国史补》唐代记载,福州的“房山露芽”、剑南的“孟定石花”、越州的“瑶湖膏”、洪州的“西山白露”等名茶都产自寺庙。僧人对茶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僧人为文人写茶诗、咏茶词、画茶、或咏茶,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佛性如我”的哲学思想和“禁欲、踏实、智慧”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其更具神韵。特别是“佛性如我”的世界观,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的追求。
3.佛教的茶活动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有一副郑板桥写的绝妙对联:“名士从来不能萍水相逢,自古高僧爱拼茶。”佛寺持续的饮茶活动,对提高饮茶技艺,规范饮茶礼仪有很大的帮助。南宋禧年间,常举行数千场大型茶宴,四秒饮茶标准列入《百丈清规》。近代有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道和儒家茶道结合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