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具的搭配很有讲究。为了享受最佳的湿茶、叶底和汤色,需要根据茶叶的特性选择茶具。唐宋明清时期,随着各个朝代茶的种类和形式的不同,茶具也随之变化。
到了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饼茶是经过烘焙、研磨,然后熬制而成的。茶汤“微红”。茶汤一旦倒入瓷茶具,汤的颜色会因瓷色不同而发生变化。陆羽从品茶的角度提出“绿茶有益”,认为青瓷茶具为上品。越瓷是青色的,“微红”的茶汤是绿色的。
到了宋代,饮茶的习惯逐渐由煮变为“点注”。碎茶“点注”后,茶汤颜色几乎“白”了。到了宋代,蔡襄特别推崇建安兔的小灯。
到了明代,人们从宋代的团茶转变为散茶。明朝初年,所食用的芽茶和茶汤从宋代的“白”变成了“黄白色”,所以对茶杯的要求当然也不再是黑色,而是时髦的“白”。明代的《茶录》也写道:“白磁是茶瓯之首,其次是蓝。”明代中期以后,瓷茶壶和紫砂茶具的兴起,使得茶汤和茶具的颜色不再有直接的对比和衬托关系。人们喝茶讲究茶汤的韵味,主要是着眼于“香”和“味”,追求壶的“雅”。只有强调茶具选择得当,才能品出茶香的直爽。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造型、色彩多样,并伴有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将茶具制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般来说,香气较重的茶应选择硬度较高的壶,如瓷壶、玻璃壶等。绿茶和轻度发酵的包装茶更香;喝“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龙井”等精致名茶,直接用玻璃杯冲泡最理想。重茶的话,选择硬度低的壶,如陶罐、茶壶等。乌龙茶是一种口味比较重的茶,如铁观音、岩茶、单枞等。
俗话说“老茶壶泡,嫩茶杯冲”。这是因为较粗、较老的茶叶用壶冲泡,一则可以保温,有利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于茶汤中,增加茶汤的可利用部分;二是粗糙的老茶叶缺乏观赏价值,用来敬客,不高雅。这样,也可以避免失礼。嫩嫩的茶叶,用杯子冲泡,一目了然,同时能收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欣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