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红茶 料酒的历史 茶酒之争与三教平衡

料酒的历史 茶酒之争与三教平衡

煮酒论史,茶酒争胜与三教论衡

煮酒论史,茶酒争胜与三教论衡

茶和酒在争论的时候有不同的文化身份,他们引用不同的文化传统来做自己的书。和茶的争吵,其实是一种文化冲突。有文化冲突和斗争是好事。一味强调多元文化共存而不参与文化竞争是不现实的,往往会导致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茶和酒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传统饮料。许多传统的日常用品已经被西方或现代的东西所取代。但是茶和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动摇。茶和酒的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也是一个稳定的项目,原因之一是它们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往往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制度、精神。物质是可变的,其次是制度,精神是很难改变的。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谈谈茶和酒。

与茶的百年“争吵”

《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为道”,但“人不知其日用”。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茶可以说是阴,代表着安静、自我、冥想和智慧。酒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代表温暖、群体、抒情、超越。但是因为我们和他们朝夕相处,习惯了,不知道为什么。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了一部《广笑府》的笑话集,里面有一个“茶与酒争胜”的故事:茶对酒夸口说:“打回沙魔有一大堆功劳,帮他成为歌者更难能可贵。家破人亡,国败皆因酒,宾客怎能只饮茶?”但酒反驳道:“瑶台子夫荐甘露,意谓利害诉讼,亲昵多多。祭祀宴宾客先用我。你说过淡黄色的汤(茶)吗?”

不要以为这个故事是冯梦龙原创的。它的原作其实是唐代的民间赋《茶酒论》。唐人编的故事比冯梦龙编的复杂多了。《茶酒论》茶和酒已经反复辩论了五次,还是没有打起来。

虽然《茶酒论》在五代之后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直到19世纪才在敦煌石室重现,但茶与酒的争斗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不然为什么冯梦龙等人会知道?可以说从《茶酒论》年到《广笑府》年,茶和酒已经吵了几百年了。

如果仔细“尝试”他们的百年官司,不难发现,茶与酒的争吵其实是一种文化冲突。

茶:从道教仙丹到佛教和智慧的普及

中国人喝茶比喝酒晚,最早的汉语词典《说文解字》里没有“茶”这个词。起初,茶被人们当作药物食用。汉代前后,南方人开始喝茶。003010说茶“味苦,生川谷,治五脏邪气。”东汉名医华佗说:“苦茶益久。”任伟张毅《神农本草》说“喝酒醒酒不眠不休。”因为是药,中国神仙道教对茶感兴趣。因为道教要成仙飞,太胖太重就飞不起来,所以他们提倡喝茶减肥,把茶当成仙丹。103010湖北武陵有“丹丘山茶,服后生翼。”东晋陶弘景曰:“苦茶换骨为轻,丹黄石为君役之仙。”

一个东西神秘化之后,就不容易普及了。我们能有今天的茶,其实多亏了佛教。

据唐代印演《广雅》记载:“开元泰山灵岩寺有一位本尊老师大兴禅学,允许醒着喝茶,晚上不吃饭.从此成了风俗。”因为佛教中午以后不吃饭,不能忍受长时间坐着打坐,示范者就让他们喝茶。此后,北方寺院纷纷效仿,成为一种潮流。从此,诸侯、朝臣甚至边塞邻国都开始喝茶。

现在出土的唐代茶具多以莲花装饰,这也是受佛教审美的影响。《神异记》,红袖夸口道:“献梅特

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佛教的人生智慧被民众所接受,佛教徒的生活习惯也逐渐流入民间,所以茶馆和酒楼一样多。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茶也是诗人和僧人交流的媒介,佛教和中国的思想在这样的交流中必然会有冲突,但也培养了友谊。

酒:儒道思想的寄托

佛教是外来文化,“五戒”之一就是禁酒。所以《封氏闻见记》说:“酒能破家,传淫乱。”

有些诗人在给和尚写诗时,往往遵循佛教的立场。比如柳宗元《茶酒论》说:“咄,这是一对美丽的夫妻,没有什么是昂贵的。”自唐代以来,学者们开始研究茶文化。《茶酒论》作者陆羽,被奉为唐代茶神。他是被和尚养大的弃婴,寺庙里的饮茶生活深深影响了他。到了宋代,蔡襄、米芾、苏轼都有了关于茶的专著或笔记。

儒家和道家都赋予了酒很多文化内涵。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以诗》酒夸道:“万岁王饮,群臣饮,赐大清无畏。”“要喝酒感谢,要有礼貌”;又曰:“有酒而令,仁、义、礼、智。\"

儒家主张饮酒,尊礼。所谓“礼让故里”,就是儒家用饮酒做祭祀仪式来孝敬孝,做“故里饮酒礼”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做“抛壶礼”来调和朋友、王公大臣等。唐太宗贞观六年颁布圣旨,命令州县官员每年在当地举行“乡村饮酒仪式”。

“玉酒琼浆,仙杯。”品酒养生是道家风格。道家经典《茶经》说:“西北有酒泉。喝了这酒,人就长生不老了。”《茶酒论》说:“颍州有玉膏,如酒味,谓之玉酒。喝几升就醉了,能让人长生不老。”

唐人的饮器多以道教装饰,道教是一种注重养生和感官享受的宗教。茶和酒被认为是获得永生和自由的重要工具。

水与帝王:政治礼仪中的“三教和谐”

《神异经》当茶和酒争论不休,各夸各的本事时,水出现了。“茶不可能是水,什么样子?无酒之水,如何形容?”水慢吞吞地说:“万物都需要水,是五谷的始祖。””(犹)既然不说能圣,两个人何用邀功?从今以后,我们必须在一起。”

我们知道,中国汉赋中的对话方式常被称为“抑客延主”,但《十洲记》是第三者来仲裁。这是源于唐代“三教平衡”仪式的一种形式。从上述茶与酒的争吵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儒、道、释三家思想,赋予了茶与酒深厚的文化内涵。争论的时候都是以不同文化的代表出现,为自己的书引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最后,水出来混合。水的理论其实很简单。第一,没有我,就没有你。第二,希望茶、酒、茶能够和谐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之间发生过多次争吵。佛教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儒道两家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佛教进来后,他们反对佛教。这种理论斗争一直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理论斗争,才有了魏晋玄学,中国禅宗,宋明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精华。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巅峰,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化有冲突和斗争是好事。如果不参与文化竞争,只一味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往往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只有通过交流和竞争才能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文化贡献普世价值,才能发展进步。

只是交流的形式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有时受到专制政策和文化偏见的影响,文化交流就会遭受灾难。中国历史上有第一个秦始皇焚书坑儒,北朝到唐朝也有政府组织的灭佛运动。但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比较文明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比如百家争鸣,三教平衡,也可以用政治手段来仲裁:这就是《茶酒论》年的茶酒之辩,水的调解。

到了唐代,皇帝们逐渐倾向于调和三教。方式是举行“三教平衡”仪式。皇帝认识到三教对国计民生和道德教育有作用。这种辩论经常在皇帝生日或重要节日举行。三教名人辩论结束,皇帝总要出来评论和解,肯定三教。003010《论三教平衡》说:“几十个人讲三教。若先矛戟相向,后河归海。”到了中晚唐,“三教平议”也成了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戏谑。所以《茶酒论》,具有儒释道文化内涵的茶酒采用了这种戏剧性的说法。就是这种行礼如仪,不严肃的方式,让“三教平衡”变成了“三教和谐”。论证是形式,和谐是目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13997.html

作者: 红茶砖家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