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安制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清时期约占出口总值的一半,最高峰时达到70%。然而,中国茶叶的出口在20世纪初突然崩溃。到了1930年代,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外国茶叶甚至反方向入侵大陆。一般商品出口只赚一部分外汇,中国茶叶出口赚的是整个国家所需的货币“流动性”。中国本土白银产量非常少。千百年来,铜钱都是用来交易的,大宗支付只能把铜钱串成沉甸甸的挂钱。当明朝取消海禁,海上贸易路线开通后,欧洲商人毫不犹豫地横渡太平洋购买中国的丝绸和陶瓷。欧洲人源源不断地带来白银,为中国创造了新的货币。但丝瓷贸易额是有上限的,下一个季度往往会出现银根短缺和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危机。清康熙三年(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叶引入欧洲市场,引起消费旋风。中国的茶叶迅速成为欧美人民的日常必需品,取代丝绸和瓷器,成为中国第一出口商品。茶叶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此后,国内流动性充足,成为康雍枯荣时期不为人知的重要支柱。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欧美国家消费能力增强,中国茶叶销量屡创新高。英国已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消费市场,年出口量超过30万吨。1842年,五口通商,销售额持续飙升。上世纪80年代,花茶达到出口黄金期,年出口量达200多万吨。西班牙的双柱洋、荷兰的马建洋、英国的站立洋、法国的安南坐洋、墨西哥的鹰洋、法国的双鹰圆银饼.欧美国家为了方便在中国购买商品,以银元的形式向中国出口大量白银。即使不常使用银币的国家,也应该制造“贸易银元”从中国购买茶叶。巴巴铸银元送中国买茶,不容易。美国铸造了“远东贸易银元”,俗称“鹏头”。数量太少了。1877年银价波动,所以亏损。它不得不停止使用它,并继续遭受损失,从英国商人那里购买再出口的中国茶叶。只有中国的水土才能长出好茶,但欧洲列强不愿意看到白银无限流出。中国茶叶的最大市场英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印度和锡兰的茶叶种植,20年来一直很成功。到20世纪初,英国人改用阿萨姆和立顿红茶。日本、荷兰、法国争相跟进,中国茶叶迅速被边缘化。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达到顶峰,出口量为2217295吨。到1933年,只剩下693,757吨,只有高峰期的1/3。1934年,美国白银政策将全球萧条转嫁给中国,只剩下30万吨中国茶叶出口,即将全军覆没。在这个危机时刻,中央政府设立了祁门茶叶改良场,意在作为中国茶叶复兴的基地,一力而为,收到了奇效。中国茶叶出口的全面崩溃,欧洲列强用殖民茶叶取代中国茶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长期实验。欧洲人投入了无数的巨额资本,失败了无数次,但也找到了一条从生产、制茶到销售的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出信任的不平衡力量,重创中国茶叶,抢占欧美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起了中国茶叶在欧洲的销售,还掌握着中国茶叶贸易的垄断专利权,长达半个世纪。中国的茶产业赚取了足够的流动资金,使国内金融得以顺畅流通,东印度公司也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引起了英国政府的警惕。1833年,它取消了中国茶叶贸易的专利权。不甘失败的东印度公司决定自己生产茶叶,抢占中国茶叶市场。茶是一种特殊的东西
英国东印度公司吸取了荷兰的失败经验,选择了中国的茶叶品种。从1834年开始,在印度开展大规模的茶叶种植,由印度总督卡文迪什-本廷克亲自主持。他成立了茶叶委员会,对印度的茶叶种植潜力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决定在潮湿温暖的阿萨姆邦投入巨资建立种植基地。然后,他大举收购中国茶树和品种,大量招募中国茶工,从零开始复制整个茶产业链。他更清楚中国茶链的严重缺陷,出拳精准。中国茶叶产业链的严重缺陷在于缺乏资金。从茶农、茶厂到茶商,环环都是经济状况紧张的小家庭。产区茶农守着十几亩山地茶园,都是小户经营,资金少,无力创造改善。自家做的茶,晒干,焙炒,工艺千年不变。卖给茶厂加工时,往往会受到公开欺诈。司马重1斤16两,茶厂购买的大秤往往超过30两。茶农其实要卖2斤茶叶才能赚1斤钱。只是茶农要有耐心,因为茶农往往要向茶厂借钱,以满足采茶、制茶的成本。做茶叶的茶厂和通过中介卖茶叶的茶店也是小本经营,资金压力大。加工好的精制茶,卖给上步的茶商,还要茶商扣分剥皮。最尴尬的是,中国茶叶出口商一般都没有去国外实地调查过市场,不愿意发展自己的出口业务。他们只知道如何把茶叶运到各大商埠,卖给外国公司,对欧美市场行情一无所知。市场价格由外国公司决定,实际销售有无数的坏规则。作为一个规则,60英镑将只支付57.5英镑,50英镑将从通常的1000英镑的折扣支付中扣除。除此之外,大量的杂费,如建筑磅,包装,修理箱子,将不得不偿还。产业链的剥削使得中国茶叶的生产难以扩大,加工难以机械化,销售难以人为控制。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中国茶叶的专家,深知各个环节的缺陷,更能全面把握欧美市场的经营状况变化。英国一旦有了自己的茶园,就可以精准稳定的碾压中国茶叶。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邦新建的信托式茶产业链对中国茶产业的缺陷发起了无情的攻击。英国人更能针对欧美市场的波动,立即调整供销。茶叶专家吴觉农和胡浩川感慨道,“印度种茶的动机和我们国家有很大不同。因此,其茶产业组织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印度茶产业的细胞单位是茶园,多为法人。从种植制造到整批销售,都是一手包办。没有中间商的额外剥削。团结,易于指挥。主持人有科学常识,了解世界茶业大趋势。所以一方面可以接受新的知识,无止境的改进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控制产量,适应供需。”阿萨姆红茶于1838年首次出口到欧洲。准确投放市场,大受欢迎。1874年,东印度公司解散,英国各行各业的商人涌入印度,争抢茶园。为了加强竞争力,印度各茶园于1881年成立了印度茶叶协会,并设立了多个茶叶试验场,全面研究提高茶产业的途径。从茶树品种、品质、收获、抗性、修剪、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产业进步的同时,信托公司不得不筹集巨额资金来占领市场。1903年,印度各大茶园向印度总督请愿,要求成立茶叶税委员会,该委员会向自己征收沉重的茶叶税,用于广告和宣传
1869年全岛发生咖啡灾难,咖啡园照搬印度经验改种茶树。政府大量投资于科学研究,并征收重税来促进贸易。目标市场,指向英国以外的南非、加拿大和美国。锡兰占地,从哥伦布港到海边,经苏伊士运河到伦敦,海运成本远低于华茶。荷属东印度也再次活跃起来。1870年,爪哇茶园抛弃了劣质的日本茶叶品种,种植了茶树var。阿萨米卡取而代之,不仅模仿了印度和锡兰的经验,还投入巨资进行科研和宣传,加强了机械制茶,迅速开拓了市场。日本的三岛变成了荒地,种不出好茶,却厚着脸皮加入战争。1884年,日本政府模仿印度的经验,成立了“茶产业组合”。所有与茶有关的企业都被迫加入,并收集大量捐款进行宣传,以美国为目标市场。只是日本红茶成本太高,质量太差,无法竞争。只有绿茶能以其鲜绿的色泽争夺市场。1897年,美国政府颁布《粗恶茶输入禁止条例》对普遍染色的中国绿茶实施禁运。只是中国茶商缺乏国际信息,对禁令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改进。但日本茶业第一时间抓住了机会,在美国投入巨资进行宣传,批评中国绿茶染色,鼓吹日本绿茶不染色。日本就这样吞噬了美国绿茶市场。中国茶叶的最后市场在法属北非。法国政府也注意到了法国安南的茶叶种植潜力。国家银行筹集了1.5亿法郎的巨款,聘请了爪哇茶叶试验场的主任作为顾问,并在安南建立了一个机械茶园,以夺回北非市场。红茶低价竞争1935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对中国茶叶出口做了全面评估,放眼全球市场,却发现一片惨淡。“安南红茶产量逐渐增加,日本绿茶在俄罗斯和北非占领了中国茶叶市场。印度、锡兰、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的红茶。在英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推出了我们的红茶。到了无法相比的地步。最近在美国各地,它开始对绿茶发起总攻。”该报告哀叹道,“在所有这些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中国茶叶的未来走向衰落只是时间问题。”1929年,全球经济萧条,欧美市场消费力骤降,却给了中国茶叶喘息的机会。因为欧美的老百姓喝不起好茶,所以改喝低档廉价的红茶。他们不谈茶的滋味,只以量足、重为目标,俗称“填器或使重”。发酵茶被称为红茶,未发酵茶被称为绿茶。发酵茶是温和的,减少了刺激性,但改变了茶的味道。如果改变了独特的风味,茶的价格会更高,但大多数红茶改变后会失去味道,直接品茶不如绿茶,所以作为食品低价出售。欧美,加糖加奶,变成下午茶;陆路交通,沙漠高原等缺乏果蔬的地区,制作砖茶,搭配酥油作为食物替代果蔬。在中国,低价红茶主要来自两湖,是西北销售的主力。湖南安化黑茶是两湖茶的主体,是后发酵茶。一般不是直接喝,而是粉碎做成茶砖。光绪年间,安化黑茶每年运销西北2000次,折合12万多吨。船入洞庭、汉水,在龙居寨将骆驼换上岸,在陕西泾阳压成茶砖,运到兰州转卖。两湖的茶驼队不仅供应西北,还出口俄罗斯,年销量达10万推(2.77万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罗斯对砖茶的需求大增。每年出口俄罗斯的砖茶,多则60万吨,少则10万吨,一度占到出口总量的60%以上。因此,虽然华茶失去了欧美市场
“九一八”后,日本假冒龙井、大方、毛峰等国产品牌,在东北三省销售,强迫东北同胞喝假茶。只是假品牌缺乏信心,日本急于开发新市场。当它看到大量的茶叶商机时,它立即全力以赴将他们难吃的红茶推向出口市场。溢茶不强调茶味,只强调便宜。不注重茶味的消费者总是根据外观来决定买不买,但中国红茶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砖。日本抓住消费者的心态,机器泡茶,力求外观整洁,包装精美。而且不直接上架面对消费者,而是锁定英美的茶商作为销售对象。而卖淹茶的茶商,只要求数量大,分量足,所以一般都是把便宜的茶叶和高价的茶叶混在一起,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日本茶商的主要目标是让欧美茶商把劣质的日本红茶和阿萨姆、立顿、爪哇红茶混在一起,质优价高。只要没有怪味,双方都可以作弊赚钱。日本茶整齐美观,与好茶混在一起很容易欺骗消费者。双方黑心商人一拍即合,日本红茶成功打入欧美市场。“日本由于品种多,采摘期短,目前还很难生产出中等以上的红茶。近一两年,英美国家需要购买档次较低的红茶来调剂东西。中国湖南和湖北省的低档红茶最近卖了一点。即日本利用这段时间生产低档红茶,满足市场需求。”国家经济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揭示了日本劣质红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故流行的主要原因。“虽然品质差,但因为属于改良机制,价格便宜,所以掺入印度、锡兰、爪哇红茶中,还是挺合适的,受到英美茶商的欢迎,销量很大。最近其国家茶产业试验场,新从印度购买的大型机械,试用了一下。盖希望能做出更好的红茶来推广。”中国茶叶复兴基地“当时中国的茶产业还缺乏整体规划。茶区遍布全国,茶园星罗棋布。农民种茶,采摘后手工烘焙,上海茶庄在当地收购,也通过钱庄贷款预约收购,比如把钱押在青苗上,注意剥削。”1934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农业处,负责整理全国农业。赵主任把花茶列为第一抢救重点。他指出,华茶接连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是小资本、分散力量运作的。而英法日是信托经营,资本庞大,权力集中。要拯救中国茶叶,必须一口气改造整个生产制造销售产业链。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无力正面对抗信托。赵走了一个聪明的路子,以快捷、经济的捷径建立了花茶复兴基地。长江流域出产的祁门红茶闻名世界。在中国茶叶惨败的时候,“祁宏”脱颖而出,保持着每年四五万吨的出口量。这是因为祁宏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风味,是高档茶的经典风味。所以,刻意抵制中国茶的英国茶商还是需要购买祁宏,与阿萨姆红茶、立顿红茶混合,让印度、锡兰茶产生优雅的风味。赵决心从祁门开始,将产区打造成示范茶区,进而推进茶叶产、产、销一体化,将祁门经验推广到全国茶区,逆袭全球市场。1934年7月,国家经委、工业部、安徽省政府联合创办祁门茶叶改良农场,由专家胡浩川、吴觉农共同经营,打造中国茶叶复兴基地。祁门改良农场已经进行了
经过两年的经营,合作社不再亏损,转而盈利。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都参与进来,为改进中国茶叶筹集资金。生产改为科学方法,制茶改为机械化,资金流顺畅压力小,茶农和茶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两年的努力,祁门茶场的“改良机制红茶”突破了外商的阻力,在上海出口市场热销,价格飙升,突破了传统红茶的最高价。祁门改良农场建立了茶叶生产和制茶的成功模式。随着胡浩川和吴觉农的信心大增,他们合写了一部巨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急切地提出了拯救中国茶叶的主张。“各国的茶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荣,就是因为有完善的组织和统筹。农、工、商一气呵成,紧密联系,各尽所能。所以合理的种植会增加产量,科学的制造会降低成本,稳定的市场价格会有固定的客户和市场,然后通过不断的宣传推广逐步扩大。”与此相比,中国的茶叶产业链显得支离破碎,不堪一击。《中国茶业复兴计划》进行对比:“反观中国,以次充好,掺杂使假,重量剥削。质量低劣,成本高。起初,它极其昂贵。钱急的时候,都会竞相低价出售。而部分固定客户和销售的外部流失,导致茶农和茶商无法确定成本,导致利润少,亏损多。在我们都快破产了,没有决心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怎么能和国外组织良好的茶行业竞争呢?好像是乌合之众,遇到有组织的军队,自然会被打败。”两位专家极力主张成立一个类似印度茶业联合会和日本茶业联合的茶业领导机构,管理整个产、产、销产业链,统一出口,与英荷法日托拉斯竞争。这样的主张将一举摧毁出口茶店所有茶商和洋行的饭碗,引起业界巨大反弹。印度、锡兰和荷属东印度的茶产业从零开始,设立信托很容易。日本茶叶品质太差,无法单独拿下出口订单,所以自愿服从茶产业组合的命令。但中国的茶业历史悠久,产业组织复杂,茶商各有各的本事。当然,他们不喜欢政府经营的信托。直到抗战前夕,出口信托计划才得以实现。1937年5月,工业部成立了由政府和商人共同组建的中国茶叶公司。正式股由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六个产茶大省的建设部门认购,商业股则广泛邀请上海茶商加盟。中国的统一秩序,准备与大国的信任组合决战。仅仅两个月后,抗日战争爆发,出口战计划烟消云散。中国支援抗战,茶叶出口停止,“中国茶业复兴计划”搁浅。但是,中国茶起死回生了,更有力地支持了抗战。祁门改良农场的惊人成功感动了各地的茶农。各主要产茶区都接受了机械制茶等新观念,纷纷建立茶叶改良场,创造了新的业绩。在安化,湖南茶叶试验田主任冯绍秋亲自设计的“绍秋式茶叶揉捻机”和A型烘干机得到推广使用,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安化黑茶的售价越来越高。工业部随后投资建立了红茶机械精炼厂,机械化制茶成为一种趋势。在浙江茶叶主产区平水镇,当局成立平水茶叶指导所,大力推广机械制茶,狠抓出口质量,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调查所的实地调查
收购茶叶,发放茶贷,设置三等三级五分的评价体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易货物资的质量,也为战后出口奠定了质量基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摧毁了沦陷区的茶产业。而祁门红茶场所播下的新的产、产、销模式,彻底改变了茶产业,甚至激起了茶商开拓外国公司发展自己出口市场的野心。抗战胜利后,各路茶商纷纷涌向沿海商埠,大胆冒险。在茶产业被彻底摧毁的上海,一口气涌现出108家茶叶出口商。这个时候,茶商们已经下定决心自己经营国际市场了。他们越过洋行,深入欧美市场,发展自己的出口业务。1947年,他们成功反击了严格抵制中国茶叶的英国市场。中国出口的茶叶有34%出口到英属印度进行再生产,17%出口到英属埃及转售到北非,15%出口到英属大陆。
英荷大战 中国茶遭殃……茶产业链全面崩溃后 中国茶如何反击?
文霍安制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清时期约占出口总值的一半,最高峰时达到70%。然而,中国茶叶的出口在20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1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