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摆脱贫困》发表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林容生摄中新网宁德7月6日电(记者卢巧琴茅野)。随着《摆脱贫困》发表30周年,福建省宁德市正在闽东特色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甲天下有机茶园。刘超超摄位于“中国白茶之乡”宁德福鼎市盘溪镇赤溪村,这里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在一个小山村里,奶茶店、特产店、小饭馆鳞次栉比,灯笼高高挂,白墙黛瓦的畲族风情购物街两旁;茶园里,连片的茶树层层叠叠,分外翠绿。上世纪80年代,赤溪村是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村。1984年6月24日,赤溪村开始了接受输血、艰苦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风光。卢巧琴摄期间,赤溪村发挥“中国扶贫第一村”和福鼎白茶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茶产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定位。茶园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350多亩发展到今天的2100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泡茶。村里建起了6个茶叶加工厂,白茶收入占村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看好家乡的茶叶资源,毕业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的杜英于2013年以“新农民”的身份回村,集资近百万元创办了茶叶加工厂。现在,他的公司走上了正轨,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带动了当地80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去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杜英说,经过多年的发展,赤溪村的基础逐渐厚实,知名度也逐渐提高。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夫差文创赋能乡村。福鼎市梅地亚中心供图发展可持续的“造血”产业,让赤溪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236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55万元。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夏良玉(左一)在研讨会的分论坛上发言。林容生摄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夏良玉介绍,茶产业已成为闽东农村扶贫的重要产业支撑,茶产业带动的茶生态、茶旅游、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在上周结束的第三届海斯国际茶文化论坛上,与会者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历史上的谭洋”和“绿色时尚的白茶”。在不断提高茶叶品种种植和技术标准的同时,Fointint杨公福和福鼎白茶开发了茶点、茶饮料、茶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全价值链的提升。谭洋村谭洋茶场。卢巧琴摄3354宁德福安市蛇口镇谭洋村,中国百年红茶“谭洋功夫”的发源地。这个村庄被绿茶山包围着。村里的长街两旁,茶店一字排开,村民们忙着品茶。过去的荒山变成了“茶海”,茶产业成为谭洋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村80%以上的人口从事茶叶生产。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茶园种植面积从500多亩扩大到近4000亩。也催生了以传统茶产业为基础的茶园旅游新业态。谭洋茶山谭洋村。阜石市蛇口镇镇长宣璐表示,以“茶乡旅游休闲特色民宿茶文化研究”为发展模式,结合每年的茶节、茶事大赛,推出“谭洋工夫”茶品牌,走茶旅融合的新路子。宁德发展30年回眸
阜石市蛇口镇提供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宁德茶产业的实践和强化“造血”功能脱贫的产业扶贫思路:茶园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48.86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101.84万亩,宁德9个县市均有茶叶种植;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88年的12.28%上升到2020年的18.22%;全市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和70%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读海经”,宁德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茶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扶贫产业,督促福鼎赤溪、丰宁杨洋、寿宁下党等重点贫困村2016年至2019年提前脱贫。谭洋乡村风光。宁德市阜石县蛇口镇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实施茶叶“绿色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夏良玉认为,接下来,茶产业仍将是闽东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交汇点和发力点。过去的宁德是一个“老、小、边、岛、穷”的地区;30年后,宁德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成为福建发展新的增长极。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培育壮大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科技、青拓集团等世界级龙头企业,打造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城市综合实力已跃升至全省第五、全国百强。(完)
(人民幸福生活)宁德“脱贫”实践:以茶致富 以茶发展
中新网宁德7月6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时值《摆脱贫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1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