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茶文化 关于三位“茶树王”背后的故事

关于三位“茶树王”背后的故事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

标题:关于三棵“茶树王”背后的故事

1957年,800多岁的勐海南麂山栽培“茶树王”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的印度一样,在800年前就有了茶树栽培的历史。

当时,与拥有野生茶树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是茶的故乡。

经过中国茶叶专家的不懈努力,1961年在勐海县八大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这样,世界茶叶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是世界茶叶的真正产地。

1992年,在普洱市澜沧县邦威茶山发现一棵树龄约1000年的过渡性茶树王,从而使中国茶叶从野生到栽培的历史完整呈现。

三位“茶树王”的出现,使勐海、澜沧成为海内外茶人祭拜“茶祖”的圣地。

用家谱计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1957年,勐海县南矶山的村民发现,南糯茶山班老村的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个头特别大,直径有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发现这两株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所以邀请了当时苏联的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我们通过年轮鉴定的方式,锯掉了两株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株。没想到的是,古茶树被锯断后,从其紊乱的年轮上无法鉴定其年龄。经过多次协调,专家组走访了附近的村庄,对这两株古茶树进行了咨询和鉴定。半坡寨的一位哈尼族老人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迁徙到澜沧之前,就有南矶山本地的普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保留了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这些森林中的许多古茶树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根据专家组给哈尼族父子命名的习俗,通过家谱算法推算,从南麂山第一代哈尼族沙圭到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所以时间至少在1000年左右。最终,根据哈尼族长辈“这两棵大茶树是他们的祖先沙圭种下的”的说法,参与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保守的结论:目前还活着的这棵巨型古茶树至少有800年的树龄。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古栽培茶树,当之无愧是中国发现的现存最古老的茶树王,也被称为“沙桂茶树王”。

1995年南麂山800岁茶树王之死

此时的中国虽然还没有发现野生茶树,但至少南麂山的这位800岁的茶树王见证了中国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并进一步将南麂山确立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

由于专家一直找不到中国野生茶树存在的证据,而且除此之外,印度阿萨姆邦不仅有幸存的栽培古茶树,英国和印度的学者也称在该地区发现了大叶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不仅有野生茶树,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是小小叶茶。他们提出“世界上只有一种茶,就是来自印度安多的大叶种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大叶种茶由于气候的影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结果”,他们还提出“茶叶是1200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是世界茶叶的起源”的论点。

在1962年之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已经持此论调一个多世纪了。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反映,在八大河松村后面的大河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说,这种古茶树没有自家的茶好吃,还有点苦。当时,在勐海县成立的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立即派刚从大理农业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等人去调查。

在山里呆了三天,从宋河村到后山,在一片原始森林里,这棵巨大的茶树露出了它的真身。“看到大茶树后,我们看了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没有任何测量仪器,所以不确定这棵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说他以前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向领导汇报后,他与当时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员张第二次上山,才被当地村民爬上树采集了一些枝叶,送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调查鉴定、后来担任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的张研究员介绍,这棵罕见的大茶树是一棵直立的大树,枝高、枝少。它的高度为3212厘米,树干直径为100厘米,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为1000厘米.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观特征还是内部成分的鉴定,它确实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组成的考察组实地考察,这棵基围3.2米、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树品种野生茶树。

经实地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树龄在1700年以上,得到了当时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的认可。1962年,巴达野生茶树王被发现的消息在《中国茶叶》月刊上向全世界公布,成为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界引起轰动。

同时,在“茶树王”附近还发现了500多株野生茶树。目前,勐海县有栽培古茶园4.6万亩,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广泛。大部分分散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外古茶树”改写了茶叶的进化史

1991年3月,思茅(今普洱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何世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府洞乡新寨脚园发现一棵高11.8米、宽8.29米、基干直径1.14米、最低枝0.7米的大树形茶树。

在何世华的提议下,思茅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和农牧局的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将样品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的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与栽培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外茶树调查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外茶树不仅具有野生茶树的花、果形态特征,还具有栽培茶树的芽、叶、梢特征。是野生茶树和栽培茶树之间的过渡类型,属于古茶树,可以直接利用。

邦外茶树的发现,体现了茶树起源与早期驯化利用的同源性,填补了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的空白,改写了世界茶叶的进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进化和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被命名为“邦外古茶树”,以区别于其他大茶树。与勐海八达野生古茶树、勐海南矶山栽培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王昌的死留下了遗憾。

“在煎茶宫永久保存野生‘茶树王’,也是为了避免南麂山‘茶树王’事件重演。到时候由于没有保存的条件,到现在什么都没留下的遗憾又会发生。”说着说着,曾不禁回忆起在南麂山抢救“茶王”的往事。

从景洪到昆洛公路24公里,来到南矶山半坡寨山脚下一家名为“沙归巴马”的茶厂。从茶厂后面,一条隐藏在茶林深处的山路,爬了约500米,前面出现了一座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麂山“茶树王”的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20米外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南麂山“茶树王”的事迹。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壮实。石碑旁有823级混凝土台阶,蜿蜒而上半坡。在纪念亭和石碑之间,有村民搭起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去“茶树王”遗址餐厅,村民们都会奉上一杯南麂山古树茶制成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介绍,1992年,“茶树王”的老树干开始变得千疮百孔,部分树枝逐渐干枯。这个问题在1993年就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时任省长的来电来函和存款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论证,制定了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茶树王”救援领导小组,由州长赵存信任组长,其他成员为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后来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时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国内能请到的最权威的专家都请到了。”曾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认为,“茶树王”衰落的迹象是由于树木年老体弱,极有可能是周围密不透风的墙壁导致通风不畅。于是提出了抢救方案,即砍掉干枯的树枝,修补千疮百孔的树干,在墙上打30多个洞让茶树王呼吸,把周围的土全部挖出来,然后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取肥沃的土回填,增加肥力……经过一系列保护措施,1994年茶树王发出了两枝新芽。可惜的是,1995年,这位“茶树王”还处于干枯状态,专家组无奈宣布其死亡。

“茶树王”的去世,一下子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关于“茶树王死在专家保护下”的舆论不绝于耳。经过反复调查,曾意外地看到,台阶两侧水泥台阶旁的几棵古茶树也枯死了,而稍远一点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土壤取样化验后发现,水泥台阶附近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被强碱性水泥渗入土层破坏。

“杀死‘茶树王’的元凶,原来是建造台阶、亭台、墙壁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但“茶树王被专家保护致死”的舆论并未消失,成为曾永远无法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接班人”

2012年9月27日,又是一个牵动世界茶业界人心的重要日子。勐海宋河的野生“茶树王”,树龄1800多年,去世了。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位“茶树王”死于自然衰老,其四根树干中空。因为茶树的根部太空心,承受不了树枝的重量,整株自然就倒了,没有重新种植生长的可能。

2012年9月27日,巴达野生“茶树王”离世,距今已近1800年。

2013年1月31日,这位宣称中期

“南麂山‘茶树王’去世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位村民代为保管。结果几年后,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说,为了不留遗憾,给世界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一座“茶宫”,永久保存八达的“茶树王”。据曾介绍,目前,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已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专家组成专家组,规划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牵头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封存和建设“茶宫”的技术处理。

同时,根据南麂山“茶树王”死后确定王位继承人的经验,开始论证八大野生“茶树王”的继承人。

南山“茶树王”去世后,2002年,村民在离半坡村不远的竹林寨村承包的茶场里,发现了一棵约有800岁“茶树王”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一个专家小组到南麂山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属于与死去的“茶树王”同时种植的古茶树,年代差异不大。于是,死去的“茶树王”被定为1号树,而新发现的古茶树被定为2号树,从而将2号古茶树正式推上了新“茶树王”的宝座,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目前,南麂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和茶友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去世后,勐海县还组织了几个专家组,在这一带寻找能“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在距离已故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发现了一株高度和直径与已故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定为八大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评估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介绍,八达“茶树王”附近的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的哈尼族村寨。这条山脉周围还有罗达镇的曼迈、张郎、曼谢等十余个村落,据记载这些村落都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除了大量的野生古茶树外,该地区还有1万多亩人工栽培的古茶树,其中最长的有800年左右的树龄。

相信很快,随着八达二号“茶树王”的相继问世,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文章来自:西双版纳新闻网2013年2月18日发布的云南古茶传说新闻:千年茶王,回归Xi。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115083.html

作者: 茶文化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