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普洱茶 中国茶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报告(上)

中国茶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报告(上)

执笔人:浙江农林大学 关剑平
文化遗产是

标题:中国茶业非遗项目发展报告(上)

作者:关建平浙江文化遗产协会;f大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1月3日,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号决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公约在中国实施,随即启动在中国的适用工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20年,审定了四批,每一批都有与茶相关的项目,体现了茶业对文化的关注,文化界对茶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本报告总结了茶产业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特点,在全面梳理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非遗项目对茶产业的意义伴随着对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茶产业越来越重视非遗项目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社会习俗、思想、表达方式、知识、技能和相关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生活中的活的存在,其保护“是指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确认、备案、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推广、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一遗产的各个方面。”与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和标本进行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存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只有生存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绝大多数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都在行业本身,直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茶而言,中国的茶产业有1200多年的历史,以税收为标志。时至今日,茶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非酒精饮料,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0年初的调查,我国茶叶从业人员总数约为3400万人,其中茶农2100万人,加工企业200万人,经销网点1100万人。茶叶产业链中的第一、二环主要位于农村,是为数不多的以农村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传统文化产品产业。而且茶农和茶企都集中在偏远山区。可见,茶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提到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历史入选的非遗项目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品种决定了农茶的基本特征。非遗项目为当今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抛弃传统,改变发展方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选择。在与茶及其特色相关的非遗项目中,工艺美术占绝对多数,民俗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项目更具创意,这是中国茶文化特色的真实写照,也与茶文化知识有关。中华民族发展出茶饮料后,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了许多不适应当时历史条件的技艺和茶叶品种,从外形、口感、饮用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端茶变成了叶茶。最终积累了无与伦比的——种制茶技艺和产品的文化遗产。今天,中国的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味道丰富,这是中国广大农民的结晶
中国茶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茶叶的品种,制作技艺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培养出不同的技艺。东南亚北部的文化孕育了饮茶,而中国文化孕育了饮茶。喝茶不是为了补水,根本诉求是精神,所以茶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产物。日本茶道的精神诉求有目共睹,但中国茶道的精神诉求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日本茶道的精神诉求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它的方式是外在的饮茶程序,通过形式进入精神世界。然后学者做了充分的研究,茶道圈做了完美的包装。而中国茶艺需要通过品尝茶汤来满足精神。茶叶的品质和品茶的感觉很难描述,品评的技术难度极大。再加上学者没有深刻的研究总结,业界无所适从,只能用天人合一来搪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文化。当我们从技艺的角度看中国茶时,我们发现丰富的茶品种是文化的产物。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与茶相关的项目有中国普洱古茶园及茶文化系统、中国福州茉莉花及茶文化系统,还有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湖北恩施尤鲁茶文化系统、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贵州花溪古茶树及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及茶文化体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除上述八项外,还有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体系、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体系、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体系、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体系、江苏吴忠碧螺春茶果复合体系、湖南安化黑茶文化体系、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及茶文化体系、广西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体系等与茶相关的项目)。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时曾表示,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接中俄的“世纪大动脉”。事实上,它进一步传播到中亚甚至欧洲。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时空跨度巨大的“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力求开启新世纪商业文明复兴之路。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2676.html

作者: 茶仙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