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在拉动整个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工业在面对突变时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也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分析,2020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69%。茶叶及相关产品作为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也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实现量价齐升。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茶叶及相关产品合格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等。一、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茶叶质量安全总体情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组织茶叶及相关产品监督抽检69370批次,比去年增加1858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58%,略低于过去5年(图1)。此外,2021年上半年全国茶叶及相关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99.35%,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表1、图2)。综合以上结果分析,2020-2021年上半年茶叶及相关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较以往略有下降,与本年度抽检批次增加有关。但也反映出茶叶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仍需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根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数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组织开展了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全年监测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304个大中城市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2639个,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4013个。对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等5大类132个品种、130个参数、34794份样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提升,茶叶抽检合格率为98.1%。2.中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质量和饮茶安全的总称。主要涉及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叶异物和粉尘污染、茶叶的陈化和质变等。还涉及茶叶种植、加工、运输、贮藏的所有相关环节和过程。目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我国相关抽样监测结果观察,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依然突出。在我国,茶叶生产中的一些农药品种仍然存在残留超标的现象。这些茶产品包括乌龙茶、绿茶、红茶等。在有超标现象的农药品种中,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等农用药物问题较多。污染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环境残留、漂移污染、误用或非法使用。但同时也说明,部分地区在茶叶生产中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在对茶农进行农药选择和安全间隔期的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等方面有待完善。(二)非法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两年来,抽检结果中曝光了大量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消费领域风向的变化导致部分茶产品滞销。个别商家通过“翻新退货”在老茶中添加着色剂、调味剂,伪装新茶出售,不仅缺乏市场道德,也形成了产品安全隐患。(3)茶叶质量安全相关认证有待完善。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推动,三品认证已初见成效,但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在慢慢显现。我国无公害茶园面积已超过60%,但有机茶园面积仍不到10%,茶园比例增长缓慢。在这个框架下,很大一部分茶园处于已经获得无公害认证但尚未获得有机认证的阶段。对于产地和企业来说,有机认证涉及内容多,指标严格,需要完善的地方非常复杂,短时间内很难大面积推广,需要更丰富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进行有效填充。另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茶叶领域的认证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中的茶园认证,加上后期品牌建设中各种商标的申请和使用,生产单位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这里。中国茶叶协会对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代表性茶企的调查结果显示,无公害认证项目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普及率高于HACCP认证在工业领域的普及率。而在工业生产领域,企业更倾向于SC(原Qs)认证带准入。同样,在市场上,消费者更倾向于关注绿色食品、有机茶等认证标志,对HACCP、ISO等质量认证标志不了解、不关注,更倾向于加工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推动企业进行相关认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茶产业的产业化转型被提上日程,规范产业生产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相关指导意见和规范性指标的蛮荒性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发展报告(上)
2020年至今,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