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主要成就1。出版高水平茶文化著作(一)《中华茶史(宋辽金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沈冬梅、黄春艳、孙宏生。全书40万字,13章,从茶叶生产、茶叶贸易、茶政、茶文化、茶具、茶与政治生活、茶与宋元文化等方面,勾勒出一部生动的宋辽金元时期的茶史。以权威详实的史料和插图的形式。(2) 《唐代茶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作者宋。该书以唐代的饮茶习惯、茶业、茶制、茶艺、茶思想文化为核心问题,对唐代的茶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系统阐述了其历史地位。六章详细论述了唐代茶文化,不仅可以从文化切片上观察唐代文化的整体风貌,而且对梳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3) 《世界茶文化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姚国坤、程启坤、刘、包志成、屠幼英、郑、关建平、沈冬梅、丁一寿、于、郭丹莹、李竹玉、夏宇楠等。一共写了一百万字。该书从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式、世界茶文化概况、世界饮茶习俗和特点、现存世界茶文化遗迹、世界茶器大观、世界茶文化艺术、茶文化与政治法律、世界茶叶贸易与消费、茶叶标准与品质、茶叶与身心健康、茶文化与世界和谐等方面,系统解读了世界茶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是一种巍峨、深远、宏大的风格。(4) 《中国茶事大典》,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中国茶叶博物馆主编。全书共分八章,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茶文化书籍、文献、文物等资源,图文结合,内容详实,涵盖了中国古今茶事的方方面面。(5)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人民出版社,2019,中国人民大学李萍团队编写。全书共五章,分别是品茶养心、学茶养性、助茶德、接茶天地。对中国茶道中的儒家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论述。通过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阐述了儒家思想与茶道融合的表现形式。(6) 《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作者姚国坤。百万字,内容丰富,概念清晰,信息量大。该书以茶的自然科学属性为出发点,梳理茶的起源,寻找茶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进而进入茶文化的人文坐标系,从而观察茶文化与生活、习俗、养生的关系,研究茶文化与民生、旅游、艺术、文学的互动与融合,分析茶在哲学、经济、政治、社会中的分量,展望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复兴。此外,程其坤的《陆羽茶经简明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朱的《中国茶艺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孙中焕的《茶文化的知与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王振恒的《茶学名师拾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都是很有特色的优秀作品。2.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学术会议(一)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16年10月,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主题为“弘扬丝路精神,共创茶业辉煌3354,探讨宋代及开封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等。”研讨会收集了470多篇论文,编辑并发表了论文。2018年11月,以“茶祖留香,茶惠天下3354茶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省茶陵县召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率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茶业和茶文化。日本环境保护中国茶叶交流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美国七碗茶联合公司董事长Austin Hodge、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立志、新加坡留香茶派创始人刘中华、浙江大学茶学博士周等国内外专家畅谈茶文化的起源、传承、发展与交流。(二)茶文化学术论坛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主办。自2017年以来,已分别在贵州贵阳、浙江湖州、云南勐海成功举办了三届,围绕茶文化与茶道哲学、茶文学的当代哲学分析、茶道哲学的多重视角等主题展开充分探讨。2017年6月,“中国丝瓷茶文化与人类文明东方文化论坛研讨会”在浙江湖州举行,探讨中国丝瓷茶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人类文明发展,从历史与传承、传播与影响、文化创造与科技等方面探讨丝瓷茶文化及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2018年4月,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国际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信阳师范学院举行。原静冈茶业试验场主任、茶乡博物馆原馆长、日本中国茶叶协会会长、世界茶叶联合会副会长肖波重阳、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跃飞、安徽农业大学中国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一寿、信阳农林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郭桂义等发表主题演讲。作为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博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自2017年以来已举办三届。论坛讨论了如何促进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茶生活的多样化需求。2019年3月,第八届禅茶论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很多学者做了非常细致的文献考证和资料检索工作,对禅园规的最早起源、禅师的墨迹、挂挂、佛教徒的财物、茶宴与茶宴、禅茶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比如中日茶道的异同,中日茶道哲学的比较,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借鉴。2019年6月,中国茶禅学会“2019茶禅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研讨会围绕三个主题:寺庙中的茶文化、禅茶与对外交流、诗中的茶与禅。3.茶文化教育方兴未艾。(1)学历学位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还包括非全日制函授和自学考试。有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庶人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武夷学院、信阳农林大学、南昌大学等。具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本科学历。在高职院校层面,教育部将目录外原有的茶艺、茶文化整合到目录内的茶艺、茶叶营销中。学院20余所,包括江苏农林职业学院、江西婺源茶叶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江西婺源茶叶职业学院、湖北三峡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成绩,新增茶艺、茶叶营销专业。这样一来,不仅茶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就连茶文化课程一般都是o
大量的茶学院校、茶文化传播和培训机构有效地丰富和补充了茶文化教育,对茶艺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茶文化学科与技能大赛影响广泛(一)茶文化创新大赛2016-2019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承办的“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已举办四届。大赛由茶文化知识、茶文化作品创作、茶艺创新三部分组成,包括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茶文化作品创作(包括茶文学、茶书画、茶剧影视摄影)、茶艺的传承与创新,每年约有50所省内外高校参加,数百名学生参与,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二)茶艺技能大赛2016年和2019年,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分别在贵州遵义和福建武夷山举行。各省市自治区的选拔比赛同步进行,参赛人数超过数千人。经常举办一些区域性的省级、地市级茶艺技能大赛,福建、安徽等省每年都在职业院校举办——中国茶艺技能大赛。全国家庭茶赛、儿童茶赛也不定期举办,部分茶博会也有茶赛。这些比赛扩大了茶艺的社会影响,有效地促进了茶艺技艺的提高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级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茶叶、花茶、紧压茶传统制作技艺、茶道、茶馆茶俗等六大类项目。确定了一批传承人,传统制茶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6.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1)茶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中心观赏和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是集学习、体验、观光、娱乐、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模式。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双赢。茶文化旅游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取得进展,一些新的茶文化旅游模式的探索不断丰富。201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了10条全国茶乡游特色线路和10条全国茶叶旅游精品线路。(2)茶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与茶相关的影视节目不时上映。电视剧《中国茶文化概论》 (2017),由孙俪、陈晓、何润东、任重、火腿、胡杏儿主演。该剧以陕西省泾阳县安五堡吴家的史实为基础,讲述了出生于清末的陕西女首富的酸甜苦辣。茶文化视频课、茶事微电影、短视频逐渐兴起。Tik Tok,阿奥特更快,等等。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而且这些作品的制作也构成了茶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3)茶建筑空间的设计,如茶文化主题民俗酒店、茶文化博物馆、特色茶馆等。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二)主要问题。1.茶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学历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现在的从业者普遍学历较低,导致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素质的员工数量也不足。2.茶艺有表演化、舞台化的倾向。一方面,它的行为或做作或夸张,违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茶艺的成分很多,掺杂了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等,不伦不类。3.由于近年来茶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茶文化教育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目前茶具发展陷入瓶颈,开拓创新不够。2.“十四五”期间发展预测、目标和建议(一)发展环境预测:茶将兴盛于盛世,茶文化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201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发来贺信。贺信中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5月21日是第一个国际茶日。习近平发来贺信,贺信中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茶,分享茶的清香,共享美好生活。我们今天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和谐盛世,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环境。茶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扩大了茶叶消费人群,提高了人均茶叶消费量,使“茶为国用”成为现实。茶叶消费的扩大和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济保障。计划实现目标1。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是以茶文化产业为基础,促进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健康、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全方位的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2.茶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技能和学科竞赛,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让茶文化走进社区、中小学、企业、家庭,建设一批茶文化传承基地,遴选一批制茶手工技艺传承人,加强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3.茶文化教育和研究迈上新台阶,构建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和社会业余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茶文化作品和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向政府、科研机构、贸易组织和贸易实体提出建议。1.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引导和扶持茶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壮大茶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持行业组织自主开展茶文化普及活动,支持学校依法办学。2.科研院所科研机构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茶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高校重点培养茶文化人才,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从业者,提高茶文化教学水平,培养师资。3.行业组织积极开展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举办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职业技能水平第三方认证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4.行业主体行业主体要勇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担负起发展、传播、创新茶文化的责任。安徽农业大学中国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丁一寿撰文。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对于分享是有价值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解读“十四五”规划——茶文化发展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