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红茶是当今世界茶叶的主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红茶品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红茶产能逐年扩大,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但目前红茶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效应差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该报告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红茶产业的发展前景、扶贫潜力和问题风险,并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1.红茶产业发展现状(一)生产1。茶叶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茶叶产能逐步提高。2013年以来,我国茶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除2017年全国实际茶园面积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上升趋势,6年间增长20.9%;茶叶采摘面积也逐年增加,增幅达30.1%。2.红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产能趋于饱和。2014-2018年,中国红茶产量逐年增加,2016年后产能趋于饱和。2014-2016年,红茶产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2.2%,但2016年后,年均增速仅为3.4%。3.产地集中且多样化。一方面,中国的红茶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湖北、湖南四省。2018年,四省红茶总产量占全国的67.9%。另一方面,中国红茶的区域分布趋于多元化。贵州、广东、江西、江苏、四川、陕西的红茶产量占比上升,占据云南、福建、湖北、湖南五省产能的4.0%。4.分散生产占主导地位。目前,中国红茶产业的生产模式主要有:农户分散生产模式、国有茶园生产模式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其中农户分散生产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产业扶贫的推进和农产品市场化的深入,中国红茶产业正在向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2)消费以内销为主,内销逐年增长。2013-2018年中国红茶以内销为主,内销约占总产量的80%。其中,2013-2015年销量增长较快,2015年后增速明显放缓。(三)加工流通1。处理方式向标准化集中处理转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普及,我国红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逐步提高,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农资、培训服务和收购后集中加工;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许多茶企购买了国外先进的红碎茶生产线,进行流水线加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程度。2.流通方式以批发零售为主。受农户分散生产模式的影响,“茶农-茶企-批发商-零售商”的传统模式是目前我国红茶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然而,随着市场信息化的深入,许多茶企开始探索新的流通模式,如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并倾向于授权垄断。(四)进出口。进口市场稳定。近五年来,我国红茶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低档红茶进口比例有所上升,且进口量的增幅逐渐低于进口量。中国红茶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肯尼亚,年均进口比例超过70%。中国红茶进口市场稳定。2.出口市场的可替代性增强。一方面,中国的红茶出口扩大了
另一方面,红茶产能的快速扩张使得市场供大于求,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降低了流通成本。中低档茶市场成为竞争热点,成品茶价格稳中有降。成本效益1。人工成本占种植成本的主要部分。红茶的成本构成复杂,包括种植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都不一样。《农产品成本效益年鉴》显示,人工成本是种植成本中最主要的成本构成,约占基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种植成本的71.3%。二。红茶产业发展前景(一)产量增速将放缓,产区分布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红茶产能快速增长并趋于饱和,而国内市场需求短时间内难以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红茶产量增速将放缓。另一方面,未来中国红茶的生产和流通将进一步向“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陕西、重庆、河南等地依托产业扶贫,积极拓展红茶市场,逐步成为有竞争力的新兴产区。(2)销售模式将趋于多元化,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随着我国红茶产业化管理水平和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品牌专卖授权、电子商务、休闲茶园等新渠道逐渐成为红茶销售的重要模式,茶企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牌推广。(3)国内销售将继续主导消费,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方面,红茶的种类、品质和贸易壁垒制约了出口贸易,而茶文化和养生理念的普及扩大了红茶的消费群体。预计未来红茶消费仍将以国内为主。另一方面,茶叶消费的大众化增加了对中低档产品的需求,这将推动国内红茶产品向高、中、低档的“金字塔”结构转变。(4)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一方面,红茶的进口从进口优质茶和精制茶逐渐转变为进口茶叶原料;另一方面,红茶出口产品附加值逐渐提高,从出口生茶到出口成品茶和精制茶。(5)出口可能出现障碍,出口增速放缓。红茶国内质量标准不与国际接轨,传统功夫红茶不符合国际消费主流,可能出现的质量贸易壁垒会阻碍中国红茶出口贸易,导致红茶出口增速放缓。三。贫困地区红茶产业发展(一)总体情况我国主要依靠红茶产业进行产业扶贫的贫困县集中在广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河南六省。其中湖北、云南两省扶贫效果较好,依托黑茶产业的贫困县基本全部脱贫。其扶贫效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的劳动技能;二是提供生产资料,降低其生产成本;第三,帮助茶农加工茶叶,增加销售收入;第四,发展产业化经营,拓展茶农茶叶市场;第五,吸引农民成为茶企员工,增加农民工资收入。(二)经验和做法总结。1.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标准化水平。大力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并进行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通过建立地方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化茶园,提供统一的生产资料,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提高红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水平。2.强化fa
一方面,打造主产区茶园经济,集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园旅游于一体,积极弘扬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结合古茶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保护性采摘,打造高端产品。(三)典型案例分析1。湖北咸丰县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化经营,打造产品品牌效应脱贫致富。咸丰县发展红茶产业扶贫的思路是“链条做长,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首先,通过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了完善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其次,通过提供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驻;最后,以高价值、品牌化为方向,大力包装品牌、宣传产品,努力打造精品红茶产品,提升市场知名度。咸丰县红茶产业扶贫经验需要充足的资金、明确的顶层设计规划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适合资金充足、社会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的贫困县借鉴。2.贵州省石阡县通过提高茶叶品质,依托茶文化宣传增收脱贫。石阡县发展红茶产业扶贫的思路是“保证产品质量,发挥自身优势”。一是通过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发展绿茶种植,生物防治病虫害,保证茶叶质量。其次,引导企业建立行业工艺标准,开发红茶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最后,依托当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产业,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知名度。石阡县红茶产业扶贫的经验在前两种做法中更具有普遍性,适合大部分地区借鉴;第三种方法适用于拥有独特茶相关资源的贫困县。四。红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风险(一)主要问题1。行业缺乏组织,产品质量低下。我国红茶行业以分散生产经营为主,难以对茶农和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中国缺乏严格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中国红茶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产销市场难以有效衔接。红茶存在分散生产和国民消费的矛盾,行业缺乏市场组织,导致各地红茶难以有效流通到全国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缺位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产销市场对接的难度。我国茶产业管理存在部门重叠、地区标准不一等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流通效率。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红茶流通和消费成本高,在对外贸易中不具备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也为人为炒作提供了空间。3.产品“上而不上”,缺乏品牌效应。一方面,产业化经营的缺失导致中国红茶行业重生产、轻营销的特点;另一方面,传统的饮茶文化因其形式复杂,寓意高雅,不利于全民普及和营销,导致我国茶叶品种虽多,但知名品牌少。这进一步制约了中国红茶的国际竞争力,难以高利润进入下游市场。(二)风险分析。生产标准化水平低,容易导致茶树生长环境恶化。一方面,茶农容易过度使用化肥,或使用化学手段除草杀虫,导致化学残留、贺等问题
因此,面对近年来中国红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主要红茶贸易国可能会采取贸易壁垒政策,特别是质量壁垒,遏制中国红茶出口贸易。五、政策措施建议(一)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主要起统筹作用。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红茶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其次,可以在税收、融资、贸易等方面给予优质企业政策支持,提高其竞争力。最后,要率先建立红茶行业信息平台,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做好政策落实和具体管理工作。首先,加强对红茶行业的监管。农业部门以茶叶种植和加工为主,商业部门以市场流通为主。其次,要推进当地茶园建设和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和普及化。最后,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积极进行产业化经营。(3)红茶企业茶企注重加强自身实力。首先,配合当地政府积极进行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给予农民农资、技术、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其次,要努力提升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国外先进资源。最后,重视红茶产品的营销,大力宣传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4)茶叶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纽带和行业代言人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劝说企业遵守行业标准,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帮助政府开展各种茶活动,积极推动国际茶经济互动和茶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国红茶产业的影响力。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信息对于分享是有价值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红茶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茶饮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红茶更是当今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