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二百多年来,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都在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普洱茶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普洱和思茅。普洱政府成立时(1729年),清政府改地为河的计划并未实施到澜沧江西岸,勐海仍在车宣威公司的自治范围内。这是汉人在勐海经商的一大障碍。直到清朝末年前两年,汉人还无法在勐海建茶馆加工经营茶叶。1910年,石屏人张进入勐海,创办了第一家茶楼————恒春茶楼。张是勐海第一个开茶馆的人,因为他的岳父是缅甸酋长。勐海、勐遮的酋长不敢刁难他。从柯树勋的土改和回归祖国开始,民国2年,云南巡抚在车力(今景洪)设立普斯边防局,管辖西双版纳全境。柯树勋任总导演,负责管理西双版纳。龚克任职16年,直到1926年去世。柯树勋在西双版纳州西部开始改革土地,还河。1913年,澜沧江西岸的六版纳开始改土归流。柯树勋,广西人,曾在云南驻扎多年。他深知西双版纳与内地的差距,他的改土归流计划稳健而谨慎地进行着。龚克总结了清代澜沧江东岸土地改革和退水的经验教训。采取政策措施,团结、引导、制约和妥善保护车力宣威公司贵族的利益,使西双版纳在清朝向民国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顺利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动荡的新的历史时期。柯树勋在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努力发展经济。行政总署成立后,他首先组织人疏通驿道,修复渡口,清剿强盗,增加岗哨执勤,使普洱至勐海的道路畅通无阻,让外地人进入澜沧江。柯树勋在《治边》中提到要恢复和发展勐海地区的茶产业。在龚克任职期间,长江东岸六大茶山茶庄的老板和思茅、元江的茶商常年到勐海收购原料。柯树勋在西双版纳修建驿道的时候,英国人为了争夺西双版纳的茶叶,也对缅甸的公路和铁路进行了大修,使得缅甸到达印度更加方便,也使得勐海茶卖得离西藏路更近。云南各地的客商也看中了这个商机。1924年,腾冲富商董出资在勐海建鸿基茶庄,1925年,玉溪商人周佩如也来勐海建科兴茶庄。从那以后,越来越少的勐海茶原料被运到思茅和伊吾。柯树勋的普思边防管理局局长一职是民国时期刚刚设立的。柯树勋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开荒只能缓慢而稳步地进行,他的许多开发计划都未能实现。1926年5月,柯树勋病逝,龚克去世后不久,普思边防局被撤销。1927年,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六个版纳县被分为车力、佛海、南桥三个县。郡县的建立是改地为河的终结。从此,西双版纳的政治组织与内地完全一致,车力宣传部对西双版纳没有控制权。西双版纳几百年的割据和封闭彻底结束,经济文化交流加快,汉人可以自由进入车力、佛海、南桥地区。佛海的兴起1928年,鹤庆一位有实力的商人张静波在佛海定居,并开设了恒升宫茶馆。张还高薪邀请思茅大师到茶楼做紧茶。至此,云南四大商帮,石屏帮、玉溪帮、腾冲帮、鹤庆帮,全部汇聚佛海。公司
车、佛、南十多万亩古茶园,吸引了私人老板、地方财团、中央财团的目光。三股势力齐聚佛海经营茶业。佛海的气候、地理位置和人民使其他地方无法与之竞争。1939年至1942年,佛海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易武地位日渐衰落。为什么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僚和私人商人都聚集在佛海加工开发茶叶?一是佛海拥有当时云南省最大的茶园(1950年仍有10万亩);二是英国人在缅甸修建了铁路和公路,缩短了勐海茶到东南亚和西藏的路程。第三,抗战爆发时国家需要外汇,卖给东南亚和西藏的茶叶可以换汇。第四,佛海废除了近千年的封建领主统治,建立了与大陆相同的政府管理机构,为各种经济成分的进入提供了社会条件。有原料,有市场,有官方保护,有畅通的道路。只要产品加工好了,钱就滚滚而来。各路诸侯争相到佛海泡茶,不足为奇。在普洱茶生产和交易中心转移的历史中,明清时期普洱茶和思茅茶的繁荣都是因为茶。明清时期西双版纳的茶叶多以普洱茶和思茅茶交易。清咸丰五年(1856年),大理杜文秀起义占领滇西十八年,攻占普洱茶三年多。普洱南部六大茶山的茶叶,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周转,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广东、香港等地。普洱、思茅的茶叶市场,由于战乱,从咸丰年间开始衰落。虽然杜文秀起义在同治末年(1874年)被平息,但从光绪到民国二十六年,六大茶山向东南亚、广东、香港卖茶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在澜沧江西岸的勐海光绪初年,汉人进入采集散茶,一部分销往缅甸,一部分销往江东的伊吾、伊邦,一部分经澜沧、双江、凤庆、巍山到大理,而不是从普洱、景谷、景东。1930年后,勐海运往西藏的茶叶全部由罗达经缅甸、印度分流到西藏,勐海茶叶不再去普洱、思茅。民国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勐海地区。我们来看看光绪到1940年的思茅。从1980年到1920年,思茅、普洱没有再发生战争,社会比较太平。思茅的茶产业一度复苏。在鼎盛时期,思茅有20多个茶叶品牌。加工后的茶叶一部分发往东南亚,一部分发往思茅海关(1896年在思茅设立海关),极少数发往普洱进行贸易(1913年普洱府撤销)。正当思茅的茶产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大灾难降临思茅。1921年至1924年,思茅发生严重瘟疫,导致思茅十室九空,人口锐减。1926年,疫情迫使1914年迁入思茅的普洱道部从思茅迁回普洱。因为瘟疫,1926年后思茅的生意一落千丈,私人茶馆全部倒闭。1931年。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闹事,阻挠义武、义邦的茶叶进入越南,澜沧江东岸六大茶山的茶叶销售受阻。1938年,普洱、思茅、伊吾、佛海只有佛海有出路,通过罗达销往缅甸、西藏。从1928年到1938年,佛海的私人茶馆已经增加到20多家,这是佛海私人茶馆的黄金时代。易武让位于佛海,也许是历史的安排吧。范的到来,开启了佛海制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起点。
1939年4月,范奉财政部经济委员会之命,来到佛海设厂。为了垄断经营,范通过苗云台和郑向建议,茶叶出口由政府专营。对范的建议心领神会。1939年6月,孔祥熙以财政部的名义,禁止私人将茶叶运出国,茶叶出口权归中国茶叶公司。孔大臣的一声令下,澜沧江以东的伊吾、伊邦等地的私人茶庄,都动弹不得。孔大臣一纸调令,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能从六大茶山的各个山口,为骆驼茶而出国了。范不吭声,一纸消息控制了六大茶山的几十个茶号。伊吾的百年大号不得不向隔河相望的佛海范和君鞠躬。易武、普洱、思茅从普洱茶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出口中心的舞台上走下来。回顾民国初年,也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普洱茶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出口中心的转移,也与外国势力有一定关系。民国成立后,洋人在思茅海关失去了昔日的威望,海关形同虚设不收税。然而,外国人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云南茶。他们知道巴黎和伦敦需要云南茶,西藏离不开云南茶。1912年至1926年,英国人在缅甸大修公路和铁路,并于1930年在距离勐海罗达仅几十公里的景东修建了公路。从罗达京东仰光加尔各答格伦堡西藏,距离比从普洱大理丽江芒康拉萨短一个月左右。云南的马帮比不过英国人的火车和汽车。英国人在思茅海关拿不到税,就修了一条路和罗达会合,然后在缅甸和印度占了便宜,外国人也参与其中。来源:普洱杂志信息有价值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普洱到佛海:普洱茶交易中心的一次转移
清朝200多年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