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普洱茶 何清源: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何清源: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标题:何青元: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源,无量山生态茶产业云茶产业是云南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茶农600多万人,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逐渐从独家生产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趋势。2019年,云茶产业发展呈现出“面积产量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茶园规模大、加工能力强、茶产业综合产值高、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广、茶产品价格高、茶农茶收入高、普洱茶品牌价值高、企业实力强的良好态势。对科技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建成了世界上保存茶树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阶段、分批对云南省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和鉴定。1951 ~ 1957年,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发掘。1953年至1980年,收集整理了全省主要产茶区的地方品种,鉴定出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三个国家级有性品种,并上报国家审定。成为勐海县(87万亩)、双江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27万亩)、凤庆县(35万亩)种植的主栽品种,革皮柳、杨柳全省推荐生产。1980年以来,根据农业部和原国家科委《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号文件精神,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红河、文山、临沧、思茅、大理、德宏、昭通、曲靖、保山等州(市)60多个县(市)考察,查明云南有茶树30个种、3个变种,其中26个有分布。在世界上发现的31个茶树种和4个变种中,中国占30个种和4个变种,云南是茶树种的集中分布区,为论证中国和云南茶树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云南茶树资源调查收集及新品种发现”获198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占地68亩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收集和保存了28种茶树和7种非茶树的2500多份种质资源,包括野生、亲缘、过渡、栽培和其他种质资源。成为中国保存种质资源最多、大叶茶树品种最全的活体保存中心,以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镇康县芒柄乡积极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选育出一批具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省级、国家级和国家级茶树品种,为云南茶树品种改良做出了突出贡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调查、整理和鉴定云南茶树资源的过程中,系统研究了云南地方茶树品种,掌握了地方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化特性、经济特性、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等特性,选出了一批优良单株或群体,为系统选育茶树新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系统选种和杂交育种,选育出云康系列、73系列、76系列、云轩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多个品系。积极争取科研人员的支持
在20世纪30年代末率先在云南进行茶树高带种植试验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研究、示范和推广了废弃茶园复垦、低产茶园改造、高带种植茶园、密植快速丰产茶园、复合生态茶园、有机生态茶园等新技术。创立了云南大叶种茶密植快速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并在云南茶区广泛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成果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30万亩,并远销上瓦尔特、马里、缅甸、老挝等国家。1988年,“大叶茶快速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发展研究”获1989年“星火”四等奖;“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研究”获198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研究”获198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品种茶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200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速生丰产优质无性系品种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研究”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茶园理论,在全省建立了几个示范点,面积达200多万亩。古茶树、茶园保护技术研究在全省率先开展,为省、地(市)加强此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承担了全省古茶树档案保护技术工作,促进了云南茶园建设向集约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解决了茶叶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开发了一批茶叶新产品,促进了云南茶产业提质增效。20世纪30年代末,云南率先引进制茶机械,生产红茶。20世纪50-60年代,开展普洱茶原料研究,紧压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工艺改进。70年代中期,开展普洱茶人工发酵技术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开展了名优绿茶技术研究。开展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开发等深加工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开展了“普洱茶菌人工接种堆积发酵技术研究”,并获得专利开展了“适宜加工的普洱茶新品种研究”和“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出适合制作普洱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的云南大叶种茶加工技术、茶饮料生产和茶多酚提取技术,大部分加工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发国家、省、地名优红茶、绿茶、普洱茶新产品50余种;在研究和改进云南大叶种茶适宜制茶技术的同时,对杀青、揉捻、烘焙、采茶等制茶(采摘)机械进行了自主研发和改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茶叶加工及加工机械研究主要获奖成果有:“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茶叶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茶创新研究”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叶种红碎茶加工成套设备研究”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园、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农业茶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各类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普洱茶研究院”;与诺仕达集团(多彩云南)共建“普洱茶特种品种繁育平台”;与双江蒙库茶叶公司共建“云南有机茶研究所”;合作成立“金花茶研发有限公司;d中心”与红河五里冲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与云南六茶山有限公司共建“古茶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老挝、越南、韩国等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拓宽了合作领域,提升了云南茶叶科技创新保障和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科技合作、科技扶贫、科技兴农,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了100多个科技示范点,辐射带动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在科技推广方面,与主产茶区农业部门建立了从创新、示范到推广的网络体系。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与大益集团、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了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和地方经济发展。集茶科技、茶生态、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于一体的景区建设,推动了全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依托现有的1239亩科研实验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集云南茶叶科技示范园和云南茶叶科技茶文化观光园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是集研究、实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了科研、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支持科技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的总体要求和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安排,以实现“千亿云茶产业”为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突破性的特色品种;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目标,研究形成一系列高效茶园种植配套技术;重点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在茶叶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将茶所总部从勐海迁至省农科院总部,建设云南茶叶科技创新实验楼,将昆明作为云南茶产业的研究中心和辐射中心。采茶突出茶种质和品种资源优势,为云茶种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建立了世界级大叶茶树资源圃,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500余份;加大收集野生、地方品种和外来种质资源,加强保护生物学研究,加快优良id
依托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茶产业技术体系、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及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茶叶科技创新中心、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中国勐海茶叶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内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茶叶研究平台。建设云南茶叶检测中心、云南普洱茶大数据等平台,服务更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茶叶示范园区(区),提升茶叶初制和精制水平,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全省茶叶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各类茶企综合实力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明显提升,现代营销体系基本构成。突出茶院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提高支撑云茶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全省优质生态茶园面积30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200万亩,改造低质低效茶园200万亩,茶叶产量40万吨,努力实现“千亿”云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全面提升茶院影响力。以推广“良种良法”为主要手段,以扶持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云南茶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茶企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云南茶区提供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撑大企业、大产业,推广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带动产业化发展的发展态势,实现科技服务企业和企业推动科技的双赢;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藏、新产品研发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力度;抓好专家服务团建设,定期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全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以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推进茶叶初制、精制、深加工技术升级。突出茶院科技人才优势,提高云茶科技创新效率。一是围绕“云茶”发展的科技需求,打造茶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绿色生产技术、茶加工与质量安全、茶经济、茶文化研究“四大创新团队”;二是推进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技带头人、引进急需高端科技人才、“云岭牌”系列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等六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研发;d人才,加强新学科的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
二是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加强对茶叶投入品标准化使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茶叶标准化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贮运的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建立云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帮助打造云茶质量安全服务网络,建立政府监管、科技支撑、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该服务通过许可、授权等形式,支持30个重点茶县、茶叶省级园区、企业专属基地、出口基地、茶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提前入驻质量安全追溯云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公信力。突出茶院科技资源优势,为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该省面临着扶贫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贫困人口很大一部分是茶农,省内主要茶区在偏远农村。发展茶叶是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茶院与勐海县、景谷县、西盟县、绿春县、澜沧县等县合作开展茶产业扶贫以来,取得了实效。要加快推广“互联网技术帮扶茶农”新型扶贫模式,推动推广“爱心茶园”模式;拓展茶叶功能,提高全产业链效益。为实现全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云茶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来源:社会党论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3818.html

作者: 茶仙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