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普洱茶 央视曝光的国有林普洱茶 路在何方?

央视曝光的国有林普洱茶 路在何方?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

标题:央视曝光下的国有林普洱茶,路在何方?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为题,曝光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伊吾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普洱茶,国有林”乱象。随即,《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陆云”的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央视的财经报道是有深度的。003010客户端陆云的评论很犀利。但是,通读央视财经报道和《人民日报》客户端陆云的评论,静下心来思考后不难发现:央视财经报道和《人民日报》陆云的评论都有一些批评,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只触及了问题的表面,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来看看报道中涉及的题材和关键词:一个是国有林,一个是普洱茶。这两者似乎是对立的。看了报道和评论,人们会觉得普洱茶是破坏国有森林的主因。罪魁祸首是在国有林区种茶树、采茶叶的茶农,应该严惩。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保护和管理不力负有责任。西双版纳当地政府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央视财经曝光后的第二天,就紧急行动,开展了“严厉打击西双版纳毁林种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央视财经曝光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不良倾向。这是毋庸置疑的,应该曝光,依法处理。103010客户端陆云的时间回顾也有一定道理,所谓“无交易,无伤害”。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对问题的彻底解决并无帮助,迟早这种现象还会卷土重来。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自然资源应该得到保护吗?是的。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拥有北回归线附近唯一的热带雨林。森林被称为地球的“绿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这里的热带雨林不发达,生态脆弱,需要保护。因此,国家先后在西双版纳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布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伊吾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不能说不重视自然保护。但问题依然存在,其存在的原因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据《人民日报》记载,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破坏,到1980年底,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9.63%。此后,保护和恢复得到加强,到1993年底,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59.26%。其间,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根据《人民日报》的记载,成立于1958年。经过乱砍滥伐,自然资源被彻底破坏。1972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废弃勐龙自然保护区,已无保护价值。103010有一个更辛酸的记录:文革期间,人们放任自流,四处狩猎。再加上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动物纷纷移居海外。国有林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国有林区会有茶树?国有林是建国后才有的概念。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志》记载,1956年,勐腊县通过和平协商进行土地改革。可作为耕地的荒地,划拨给农民私有;未开垦的大面积原始森林归国家管理;附近的山林划给集体管理。1983年,勐腊县的山林被划为:国有山林,占山林总面积的55.5%;集体林,占森林总面积的17.8%;其余为责任山、丘陵地和轮歇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和森林资源
随着林权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一些茶树留在了保护区内。茶树以前是当地茶农祖上所有,现在是国家所有,称为国有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茶商引领中国名山古树茶,2000年后mainland China茶商跟进,2010年后名山古树普洱茶热潮形成。保护区和国有林区一度被遗忘的古茶树价值被重新认识和挖掘,成为近年来普洱茶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是经济驱动下的乱象,比如央视财经栏目的曝光,《景洪县志》客户端的评论。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的国有林中种植茶树甚至破坏森林都是违法的,应该依法严厉打击。近日,西双版纳州专项行动方案公布,州县两级检察院、法院表示将对前一阶段的公诉、判决案件进行“回头看”,认真审核每一个案件的情况,确保案件查处到位。也算是对媒体监督的积极回应。但仅仅如此,没有长效机制,显然是不够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东西宽186公里,南北宽160公里。全州面积19000多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13个人口过百万的民族,其中80%是少数民族。可以说地广人稀。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吾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事求是地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国有林中或多或少存在种植和采摘茶树的现象。央视财经曝光的是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伊吾国有林普洱茶乱象,也是国有林普洱茶的崛起之地和热点。国有林区非法种植茶树该不该曝光?是的,媒体有监督的责任。违法的责任主体是否应该依法惩处?是的,是行政部门的责任。问题是,不像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建国初期建立的,80年代就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了。问题爆发在义乌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公开资料显示,伊吾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于2014年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伊吾自然保护区位于勐腊县,涉及伊吾镇、瑶曲乡、勐班镇7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周边有1959户8040人,主要民族有瑶族、彝族、哈尼族、汉族。茶叶是当地社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大量的古树茶和新植茶,主要表现为砍树、剥树,保护形势严峻。据初步统计,保护区管理古茶和新植茶4700公顷,其中2000公顷分布在古茶园,2012年后将种植2700公顷。茶叶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周边,集中在实验区,古茶树分布在缓冲区和核心区。涉及这么多责任主体,仅仅是禁令吗?再次回归问题本质:自然需要保护,人需要发展?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吗?面对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冲突,2014年经西双版纳州政府批准设立的伊吾自然保护区是否有合法合理的移民安置方案?我们来看看央视财经频道引用的《勐腊县志》。第五条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历史经验。根据《勐腊县志》,梦露的总面积
1987年7月,县人民政府发布《人民日报》号文,组织实施,动员八家寨、香河、南宫、冷山、半坡等5个自然村99户,576人迁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国家拨付搬迁补助费101.09万元。客观来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难点在于,上一次搬迁安置已经过去30年了,是国家在将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的过程中解决的。现在,伊吾自然保护区属于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以边境地区地方政府薄弱的财政实力,能否负担这么多人的搬迁?恐怕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会相当困难。正如我们在过去九年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年度访问中所看到的那样,茶叶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易武等茶山的茶农是近几年才脱贫的,但不是全部。客户端陆云在103010上发表的时事评论将国有普洱茶视为“赃物”,无疑不全准确。在2014年易武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生活在这里的世界各地的茶农都以森林为生,采摘老祖宗种下的茶树鲜叶作为收入,合情、合理、合法。2014年易武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在自然保护区内采摘古茶树鲜叶是合情合理的,但不符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其实在当地是默许存在的。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评论员陆云也说:“现实中有特殊情况。比如村民祖上住在保护区,还没有拆迁补偿,生产生活分不开。还有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规矩,比如雨季村民在国有林区采蘑菇,当地一般不干涉。“如果是老祖宗在国有林区种的古茶树呢?蘑菇可以摘?为什么老祖宗种的古茶树的鲜叶不能采?目前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国有林古茶树的权利,明确古茶树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采摘管理权属于茶农,划分相应的责权利。对于保护区建立后新种植的茶树,要依法铲除,并追究相应主体的责任,依法严惩。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建立生态补偿,逐步搬迁保护区的茶农。避免一刀切的制度导致刚脱贫的茶农因为失去生产生活来源而再次返贫。这与我国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民生计划相悖。归根结底,保护自然的目的最终是保护人类。找到合法合理合情的解决方案才是最终的办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4145.html

作者: 茶仙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