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乌江北岸,总人口50.66万。杭瑞高速、道翁高速与湄潭相接,县城距遵义机场35公里,距遵义市区60公里,距贵阳200公里,距重庆300公里。湄潭生态环境优美,平均海平面927米,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64.83%。空气质量常年优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在18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的河流。被誉为“云贵小江南”、“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湄潭地表资源丰富,土壤中富含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日照少、多云无污染”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湄潭生态良好,生物平衡多样,病虫害发生少,茶园农药使用少,质量安全可靠。湄潭气温低,茶叶生长缓慢,营养丰富。氨基酸含量4%以上,茶多酚28%以上,水浸出物40%以上。水浸出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左右。所生产的绿茶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绿而明亮,叶色鲜亮,香气浓郁,汤色鲜红,滋味鲜醇,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使湄潭茶具有了优良的品质。一、基本情况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排名第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2005年获得2008年“中国西南唯一名茶之乡”、2009年“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0年“最受欢迎茶叶产地”、2012年“最受欢迎茶叶产地”等称号。2009-2014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全国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茶种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十大示范县、全国茶文化之乡、2015年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茶产业示范县。是贵州省现代茶产业高效示范园区,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县投产茶园57万亩,总产量6.77万吨,产值48.2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124.85亿元。2018年,全县已发展茶园60万亩。其中99%以上的无性系为良种,认定无公害茶园45万亩,有机茶园4.8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茶园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全县15个镇(街道),涉及农户8.8万人,35.1万余人。全县有大型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566家,其中注册企业41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茶籽油、茶多酚、茶花、茶花面膜等13种综合开发产品。全县茶叶商标700余个,“湄潭崔涯”、“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湄潭崔涯”获88枚全国金奖,“遵义红”获28枚全国金奖。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崔涯和遵义红双双荣获百年世博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崔涯”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02.17亿元”。中国驰名商标“蓝欣”等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遵义红”成了
创建——中国茶叶城、农业部指定市场、商务部指定出口市场,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个平台”。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和商户入驻,2018年营业额达18亿元,成为茶行业营销的综合舞台。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1000多家品牌店、旗舰店和批发部,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开设了400多家网店。在做大做强茶叶主副业的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这里有世界首个茶文化博览园,“绿芽二十七度”两个国家4A级景区,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之一,3354中国茶海,还有中国茶业遗址博物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香山茶博览园、茶博会展览中心等茶文化地标,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茶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茶旅游为茶产业插上了翅膀。湄潭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商业业态,如农、商、旅投资公司、文创公司、茶庄园经济、私人订制等。涉足茶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二。主要做法(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形成了发展茶产业的共识,全力突破。(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六大茶产业带、七大茶专业镇、一批茶专业村、专业户,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3)以发展茶产业为抓手,推进脱贫攻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全县有8.8万多户、35.1多名茶农因茶走上致富路。(4)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茶旅游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五)加大政策措施保障。2007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县委、政府分别出台了发展茶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每年都制定实施意见,从基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6)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整合上级财政资金4000多万,县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直接投入茶产业建设,对茶区基础设施投入更多。三。未来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茶产业为抓手,围绕“夯实一个基地、夯实两个品牌、拓展三个市场、全面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好、环境美”的产业发展目标。(1)夯实一个基础。一是加强新建茶园的管理,把基地的规模做实。二是加强幼龄茶园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早期生产。第三,加强科学治虫,确保质量安全。第四,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五是引导茶企开展“三品一标”和雨林联盟认证,实现茶园全覆盖。六是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基地建设水平。(2)巩固两个品牌。一是开展品牌现状调研,探索提升品牌管理的途径。第二,全力打造“湄潭崔涯”和“遵义红”,加强政企合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积极与俄、澳、新等地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4)全面融合发展。以“茶馆”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茶产业三产共生融合,不断提高茶叶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围绕茶叶的生态优势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功能,全力推进茶旅融合,把茶园变成公园,把茶区变成景区。注: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街道、133个村(居民社区),总人口50.66万。是武陵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重点县。全县贫困户12961户43689人,脱贫9913户35777人。经国务院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于2018年9月成功退出贫困县。距遵义市区42公里,距遵义机场20公里,距茅台机场157公里,距省会贵阳180公里。杭甬高速公路、白胤高速公路、326国道和243国道在县城交汇,是黔北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机场快线、沿江口岸、赵倩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开通,湄潭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平均海拔972米,森林覆盖率64.83%,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111毫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平均预期寿命女性82岁,男性79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湄潭县。红军长征时,罗炳辉将军带领红九军团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四次更改校址,最终选定湄潭为校址,历时七年。竺可桢、苏、等52位两院院士在此任教、学习和生活。“求真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城儿女。湄潭是中国著名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是远近闻名的“茶城、酒乡、烟县、粮仓”。这里有60万亩生态茶园,是贵州第一茶县,全国百强茶县第二名。“湄潭崔涯”茶曾48次荣获国家金奖,“遵义红”茶入选中共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两会”用茶。在2015年第42届米兰世博会上,两个大众品牌都获得了“百年博览会中国名茶金奖”。“梅窖酒”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湄潭是“中华”和“熊猫”牌卷烟的优质原料基地。毛公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米”。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十大优质米博览会金奖,2014年12月在中国米博会上荣获一号米、金米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湄潭统筹规划、实施、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同步进行,呈现出产业兴旺、民情喜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繁荣景象。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0亿元,增长12.9%;工业增加值25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0.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亿元,分别增长2.96%和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6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8元,分别增长8.9%和9.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65亿元和152亿元,分别增长0.6%和10.4%;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7.8%。
建设基地 巩固品牌 拓展市场……湄潭的诸多举措让茶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乌江北岸,全县总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