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党共同实施的重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划了乡村振兴战略未来三个时间节点要实现的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茶产业虽然在农产品附加值中的比重很小,但却是“出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将从现在的农业大国成为农业强国,茶产业也将从一家独大成为强势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1.今天中国面临两大转型,只有乡村振兴才能解决。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正面临两大转型。一个是社会转型,即从2011年开始,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农村向城市转变。2017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8.52%。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肯定会超过60%的预期目标。城市化率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部分农产品生产者成为消费者,农村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使城乡一体化成为可能。生活在城市的人多了,人们的交往模式变了,交往圈子变小了,人们的孤独感、孤独感、抑郁感增加了,渴望在假期逃离城市,去美丽的农村休息放松,改变生活方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99.3%的村通了路,61.9%的村主干道通了路灯,99.7%的村通了电,11.9%的村通了天然气,99.5%的村通了电话,82.8%的村通了有线电视,89.9%的村通了宽带互联网。79%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集中或部分处理,17.4%的村庄生活污水得到集中或部分处理,53.5%的村庄完成或部分完成厕所改造。与第二次农业普查(截至2006年底)相比,这个数字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足100%说明还需要努力,与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二是消费转型。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达29.3%,首次低于30%,达到国际“丰裕”标准。这意味着,中国近14亿人的消费已经普遍聚焦于吃什么、如何吃好、吃得安全,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品牌。休闲在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两个转变对茶行业意味着什么?第一,在低消费水平下,茶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是必需品。当消费水平提高后,喝茶会成为常态,茶的消费量也会逐渐增加。2000年,中国人均消费茶叶仅为0.36公斤,2015年达到1.33公斤,15年增长了3.7倍,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相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2kg,茶叶将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不可替代。二是高档茶消费增加。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收入阶层(如企业家)和中产阶级开始注重养生,茶叶无疑是养生的重要产品。这是近年来高档武夷岩茶和普洱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茶产业将在实现“e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借乡村振兴之“势”来“振兴”茶产业。第二,做强茶产业,实现由茶产业大国向茶产业强国的转变。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其出口量为世界第二,仅占总产量的七分之一,且以低档产品为主。当然原因很多,但是国内茶企太小,产品缺乏统一标准,人工成本太高。要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在规范产品、提高科技水平、打造品牌上下功夫。(1)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茶叶品牌。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不仅大类分为六类,而且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几个子类。这是中国茶的特点。没有必要也没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简单的标准。事实上,制定这样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当然,每一类不同的产品都有相应的标准,都在不断完善。但对于出口的茶叶来说,一般都是中低档。为了便于出口,应该制定一个通用的统一标准。无论是哪种茶叶,同一标准的品质应该基本一致,便于定价,以免国内茶企在竞争中互相压价。同时,统一标准下的国际贸易也有利于建立中国茶叶的质量信誉,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茶叶宏观品牌的建立。中观层面,茶叶品牌的建立主要是指区域品牌,应由地方政府注册,以特许的方式允许企业使用。但是,一旦违反了区域品牌所要求的产品标准,政府将收回其使用权,并对企业进行处罚,以维护区域品牌形象。除特许经营企业外,其他企业不得使用区域品牌作为其产品的标识,否则政府也会进行处罚。通过“政企合一”的方式,每一类茶叶都可以在县或城区打造若干个区域品牌。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培养国外消费者,树立区域品牌的国际形象。在微观层面上,茶叶品牌的创建主要是指企业品牌,如天府、吴裕泰、岳明等。有些是指一种茶叶,有些是指该企业销售的所有茶叶都采用一个品牌。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市场形象,培养稳定的消费群体。目前大部分茶企依靠区域品牌生存发展,自有品牌培育不足。从长远来看,任何企业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区域公共品牌。中国茶叶走向世界,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品牌。(二)加快新技术研发,以科学技术的应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包括茶叶生产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包括品种技术,通过推广新品种,提高茶叶产量,降低成本;绿色农药技术,研发低残留、高效农药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加工技术,研发人工模拟技术,降低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第二,促进茶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在产茶大省建立合作平台,采取利益激励的方式,促进多方的产学研合作,早日出更多的实效。第三,加快茶叶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建立茶产业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指导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第四,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茶园,提高茶产业绿色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三)探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具体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茶产业方面,要做强做大龙头茶企,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打造“茶产业航母”。从而增强龙头企业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连接龙头企业和小农户,平衡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构建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小农户的生产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加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第三,充分发挥茶产业的多功能性,实现新时代茶产业的振兴。茶产业的多功能性是指除了生产供社会消费的茶叶即产品功能外,还具有美化环境、平衡生态、传承文化的功能。这些功能既能强化产品功能,又能在新时代独立于产品为生产者产生经济效益。茶产业一般存在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丘陵地带,一排排茶树蜿蜒如大地的指纹,美不胜收。这样的美景茶农已经习以为常。低收入时代,城里人看到也只是表达几个感受。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整体进入富裕阶段。过去旅游的消费演变为休闲和体验,茶园的美景会成为商品,能给茶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与茶产业相关的新型产业和业态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茶农的重要盈利模式,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提出的“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一个是以茶产业为中心的田园综合体。一般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亩的连片茶园,发展集休闲旅游、老年保健、房地产、企业孵化器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比如贵州湄潭的中国茶海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第二个是茶旅镇。目前是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特色小镇,也可以叫茶镇,即在主要工业产区发展起来的,依托特色茶产业,集茶产品、茶文化、茶园旅游、房地产、养老、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小镇。比如位于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福建武夷山特色茶旅游小镇,占地3750亩。主要功能包括茶叶交易中心(含茶叶交易所)、国家茶叶鉴定检测中心、国家茶文化博览中心、茶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宜居社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其职责是弘扬武夷茶文化,推广武夷茶品牌,延伸武夷茶价值链。三是茶庄园。是从国外葡萄酒庄园发展而来的以茶业务为主,休闲、旅游、养生、餐饮、民宿为辅的综合开发模式。总的来说,业内公认的中国第一个茶庄园是云南安百里普洱茶庄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其自身定位是利用景迈山独特的大叶茶资源,打造世界首个集普洱茶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普洱茶庄园。福建安溪茶场发展较晚,但魏氏铁观音茶场、花乡园铁观音茶场、八马茶场等一批优秀茶场正在崛起。第四,茶叶旅游。目前,大多数茶叶大县都依托茶产业开辟了优秀的旅游线路,其中一些线路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核心线路。例如,安徽省黄山市后坑茶业有限公司开发了“太平后魁茶”
首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起着基础作用。让“一带一路”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之一,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对外交流的深入,茶文化将随着茶走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茶文化也可以促进茶叶的销售。因此,打好文化牌是发展茶产业的内容之一。第二,依托茶文化打造茶叶品牌,包括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目前,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部分高收入群体的茶叶消费进入了个性化、私密化、小众化时代,进入了以文化消费为主,实物茶叶消费为辅的时代。比如高端的武夷岩茶,价格高完全是有文化支撑的,还有继续攀升的可能。其他茶也有类似现象。因此,依靠文化打造茶叶品牌,可以在区域层面提高茶叶价格,让茶农从中受益;在企业层面,可以培育小众品牌,满足部分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间接拉动茶农收入。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茶叶生态环境的作用也取决于文化的力量。(编辑:小林)来源:中国茶人协会北京茶世界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被写入党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2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