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粉丝文化的研究者们似乎一夜之间,“代餐”的概念已经悄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层出不穷的代餐广告到社交媒体,“那不是XXX的代餐吗?”“代来!一代!”一系列心照不宣的讨论等.不可避免地令人困惑。“代餐”的存在是为了填饱人们的肚子还是为了填充各路粉丝的大脑?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代餐”的本义是“为满足成年人在控制体重期间一两餐的营养需求而专门加工配制的一种控能食品”。因为有“代餐”的功能,所以取名“代餐”。当它被粉丝文化、偶像粉丝文化征用时,就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含义,那就是“与某种CP关系或偶像设定有相似之处,能让粉丝获得补偿性满足”。举个例子,可能不太合适: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女主角的父亲陆振华娶了九个小妾,个个都像他的初恋女友“萍萍”。显然,在陆振华看来,这九个女人只是“萍萍”的“代餐品”。作为亚文化群体中常见的消费模式,粉丝和偶像的粉丝们热衷的“代餐”活动自然不像陆振华那样“硬核”,多以文学作品(或作品节选)、新闻报道、可爱的宠物图片和各种网络段子为主。比如十几年前流行的“换头txt”,就是指一些偶像团体的粉丝搜索英雄形象与自己喜欢的偶像接近的小说,然后批量用偶像的名字替换角色的名字而形成的txt文档。这类文档通常等同于“真人小说”(简称RPF),通过QQ群、网盘等渠道在粉丝群体中小范围传播。后来,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强势崛起,粉丝拿“代餐”的渠道也逐渐扩展到了各种文学机器人(定期发布文学作品节选的社交媒体账号)、萌博主甚至新闻媒体。比如一些猫狗嬉戏打闹的GIF图片,往往会被粉丝当成“自己CP”相处的“代餐”,激情转发。先不讨论这种行为是否正当,是否涉嫌侵权。总的来说,“代餐”其实是在相关作品(包括原创作品和粉丝)的产量、素材、信息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上述亚文化群体的粉丝提供“精神食粮”的一种策略,让他们不至于“饿死”或“断腿”。另外,如上所述,“代餐”现象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存在的时间相当长,但“代餐”这个概念本身,作为一个生动而有创意的称谓,也是最近一两年才逐渐传播开来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根据约翰菲斯克在《粉丝文化经济学》(粉丝世界的文化经济)中的相关论述,粉丝的生产力可以分为三个领域:符号生产力、表达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其中,符号生产力主要是“从文化产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社会认同和社会体验的意义”。菲斯克在这里举的例子是流行音乐天后麦当娜的粉丝试图在男权欲望体系之外建构自己的性;当这种“通过符号生产力创造的意义”通过面对面和口头的方式被粉丝分享时,就构成了一种“宣示生产力”,这种“宣示生产力”多表现为粉丝群体内部各种形式的“粉丝谈话”。至于文字生产力,顾名思义,是指粉丝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如粉丝小说、粉丝视频剪辑等。)围绕“fandom的对象”(可以是小说、电视剧或偶像明星)。
这篇论文自1992年发表以来,其许多表述显然未能充分考虑(也很难考虑)互联网媒体环境对粉丝文化的影响。比如“粉丝谈”的“主阵地”,早已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除此之外,偶像明星的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在社交媒体上反复“转发”和“控评”,不断为各大网络平台创造新媒体数据流量的“数据生产力”,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十年间,从堪比专业营销公司的“粉丝安利”(通过编辑粉丝视频、撰写宣传文案向网友推荐喜欢的电视剧或偶像明星的行为),到铺天盖地的“粉丝打榜/粉丝控评”,粉丝文化、偶像粉丝文化所蕴含的“文本生产力”和“数据生产力”越来越受到互联网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业和平台的重视。虽然有一些负面因素,但其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费斯克所分析(并在本文中补充)的那样,即便粉丝文化中最受外界关注、最具系统性、最具辨识度的部分无疑是其文本生产力和数据生产力,但符号生产力和陈述生产力,尤其是以粉丝对话为代表的陈述生产力,其实才是整个粉丝文化的积木。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象征生产力”和“宣示生产力”就像一条沉默的暗河,很难被形象地捕捉到。无论是粉丝群体内外,都没能获得与其体量相对应的关注度。显然,与“代餐”一样,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素材,与自己喜欢的亲密关系模式(CP)和理想的亲密关系对象(偶像明星粉丝喜欢的偶像)建立联系并进行解释,同时形成广泛的讨论活动,是“象征性生产力”和“宣示性生产力”的典型形式。但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社交网站上的几句闲聊,“你看这个,不是我CP吗?”“这只猫的眼睛看起来像我爱豆吗?”,这对人类来说是不够的。正因为如此,“代餐”的命名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使得这种在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领域长期默默存在的日常活动,最终被感知、被注意、被言说,从而越来越具体可见,越来越被粉丝认可和模仿,并逐渐内化为一种方法论意识,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因此,进一步反思“代餐”现象的发生和流行,其天然的普遍性、便捷性和民主性,无疑是最深层的动因。正如“代餐”(本义)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可以精准便捷地为目标用户提供充足的营养一样,“代餐”(衍生义)也致力于引领各行各业的粉丝绕过一切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的代餐素材,比如一部文学作品的节选,往往可以被无数粉丝视为“代餐”)。这和当代城市青年的健康管理和营养管理理念几乎是一样的。此外,“代餐”概念的出现也揭示了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最民主的一面:它根据特定的技术门槛(书画水平、财力物力、内部信息获取等)消解了上述亚文化的粉丝群体内部的等级制度。),并提供了更加平等充分的参与路径,以及长期保持高活跃度和参与度的最佳策略。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那就是既然粉丝爱好者和偶像粉丝往往以“代餐”来满足,其实出于某种原因,——可能需求量很大,或者说他们的“胃口”,也就是粉丝文化和粉丝文化的消费需求,是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消费市场远远不能满足的。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关于“代餐”文化的结论:第一,“代餐”是许多网络亚文化中早已存在,只是刚刚被捕捉、命名并受到广泛关注的“象征性生产力”和“宣示性生产力”;第二,虽然一直被忽视,但实际上构成了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第三,因为它的普适性、便捷性和民主性,也最能回应粉丝的消费需求。“代餐”现象在同辈文化和偶像粉丝群体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远未耗尽。那么,我们能否预测,在未来,代餐会成为与同行创作、评分、评价等“文字生产力”和“数据生产力”同等重要的粉丝文化现象?也许答案不是简单的肯定就能解决的。让我们回到前面关于“代餐”行为是否正当或者构成侵权的问题。不难看出,“代餐”作为一项必然涉及“挪用物资”的活动,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得罪物资的所有者及其粉丝群体。“txt换头”就是这样一款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产品。即使这种替换/传播txt文件的行为最终不会被判定为侵权(小范围、非公开、非商业),但如果不小心泄露出去,肯定会引起争议甚至冲突。此外,近期大量“代餐”涌入萌宠博主的评论转发区,对此反感的网友不在少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在社交网站等公众平台上开展的“代餐”活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总是伴随着各种风险。“代餐”文化的未来在哪里?一个理想化的设计是,热衷于“代餐”活动的群体,可能在经过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后,与不同属性的粉丝社群协商出各方都能接受的边界和底线,最终形成某种专门为“代餐”活动制定的行为准则,假设大部分粉丝都知道并遵守上述准则。当然这种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还是少做为好。悲观地说,这个热闹的“网络论坛”最终可能会从繁忙的社交媒体中退出,进入QQ群和粉丝论坛等相对私密的领域。以群体和版块为单位,相互形成投喂和交换口粮的友好关系,继续作为同辈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的基石,默默影响着整个文化生产和社群互动的生态。这样,一切看似回到了原点,但实际上,一旦“代餐”这个概念出现,那些被捕捉和详细描述过的“象征性生产力”和“宣示性生产力”就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模糊和边缘状态。换句话说,从此以后,只要对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无法对“代餐”的存在视而不见。我们对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的基本认知已经被永久改变。如果神游戏的原创粉丝插画作品对此持乐观和开放的态度,那么“代餐”文化或许有机会逐渐演化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属于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类似的迹象包括零星的发现,其他作者正在为代餐创作无头的笑话,如短小、无主题的小说、散文甚至诗歌。
这种无头段子,只需要简单的“换头”操作,就可以成为众多粉丝社群中的通用“代餐”素材。此外,在一些社交网站上,专门发布“代餐”资料的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常见的内容仍然不外乎文学作品选段、可爱的宠物图片、歌词或者各种“无头段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为热衷于消费“代餐”的粉丝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与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可爱的宠物爱好者或者音乐爱好者隔离,避免冲突。如果上述两个不同维度的发展趋势最终都能成功发扬光大,那么以“代餐”活动为中心,就足以形成一个包含大量“无头段子”、公开文献选段、开源图片的“代餐素材数据库”。然后利用专门的“代餐”素材发布账号、群、主题站点,聚集活跃的“代餐”文化粉丝社群。因此,我们不妨进一步期待一个粉丝文化和偶像粉丝文化的新生态,在内在机制和表现形式上与前一个不同,更容易获得,没有太高的参与门槛。编辑:诸樊校对:张燕
粉丝的饥饿:粉丝文化中的“代餐”趋势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代餐”的概念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23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