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紫砂壶的手艺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看的是文化和人品。
广东人爱喝茶,玩壶,尤其是茶壶。然而,良莠不齐的紫砂市场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鉴别和欣赏紫砂壶?日前,记者采访了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鲜少在穗停留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谈到紫砂,她说:紫砂的精髓在于‘土味、泥味’的山水风格。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要用江苏宜兴产的纯紫泥制作,还要形神兼备。
紫砂造型自然,价格昂贵。
紫砂造型自然,紫砂塑器有史以来代代相传。它以自然物的形象为创作源泉,题材丰富,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众多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名师和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代代相传的佳作。汪寅仙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来说明茶壶的精神和形式的重要性。
王师傅擅长将现代造型元素融入紫砂壶艺术。她创作的《神鸟出林锅》,构思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壶身和手柄是一个整体球体,壶嘴像鸟头,方式自然。壶身与提手之间的虚拟空间上下不一,让神鸟展翅,舒展自然,恰如其分。通过艺术图案的变化,具有动感,线条感强,握感舒适。整个壶体达到了它的艺术目的和提升。
音乐壶,这是当代文人与艺术家结合创造的典范。1988年初,它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和汪寅仙共同设计。受蜗牛造型的启发,他们发现贯穿造型结构的主线圆渐开线,从壶嘴开始,连接吊梁,转向腹部,从腹部延伸到壶嘴主线,将造型结构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达到面、体、形、空间的和谐统一。就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杰作问世了。1990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和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曾在日本展出,观众在作品下放置鲜花,以示对艺术精英作品的尊重。
王师傅在50多年的制壶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她认为,紫砂花货的设计就是要摆脱自然界中物体的粗糙形状,进行艺术提炼,使之变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汪寅仙每次创作都要面对实物,反复揣摩,以女性特有的情感意识去把握造型和色彩,让作品更有情感和灵性。她喜欢把大自然中美好的东西提炼浓缩到自己的作品中,赋予鲜明的个性。她以宋为题材的作品老、辣、劲、劲。竹题材作品俊朗、挺拔、挺拔、正气;梅题材作品,冰肌铁骨,抗击霜雪。
茶壶是生活经验的凝结。
大师的紫砂壶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紫砂壶,是因为大师的紫砂壶高度浓缩了他的个性和人生阅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工业协会会长石告诉记者,大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把自己对大千世界一切自然生物的认识升华为一件件紫砂艺术珍品。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准确的地方是丁蜀镇。这个镇和景德镇一起,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这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紫砂的唯一产地,因此享誉海内外。1943年6月,汪寅仙出生在宜兴丁蜀镇的一个陶艺家庭。她的曾祖母、祖父、祖母和父亲都是当地的陶艺大师。受家庭影响,汪寅仙从小就喜欢紫砂陶器。1956年,汪寅仙小学毕业,恰逢宜兴紫砂厂招生。经过简单的考试,她和其他30名学生成为紫砂厂的学徒,并先后师从著名的紫砂大师吴云根、朱可心、裴世民、蒋荣等。学徒开始打泥,学会了拍片和泥条的基本功后,又学会了做壶身。然后她学做了55年的壶嘴和壶把,让她觉得自己一天离不开亲人。
据石总裁介绍,王师傅制壶水准很高,非常低调。三个人坐车抢着给别人开门,出门抢着提行李,吃饭抢着付钱,都被夸。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退休后,汪寅仙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她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了曲壶,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神鸟琳琳壶,向南京博物馆捐赠了斑竹提亮壶,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了松竹梅壶。捐赠的锅有近百个。她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是有生命的,它能体现作者的胸怀、气质、才华和情怀。你得先做个好人,才能做个锅。制作紫砂壶的手艺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看的是文化和人品。
字符文件
汪寅仙:非遗传承人、紫砂大师。1943年6月生,宜兴丁蜀镇人。师从吴云根、姜戎、朱可心、裴世民等著名艺术家。她的代表作《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收藏。